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会议报告>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17-01-10 15:03:22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17-06508 生成日期 2017-01-10 公开日期 2017-01-1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报告
关键词 总结,报告,发言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1月7日在宜兴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1月7日在宜兴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张 立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自2012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以来,在中共宜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负重奋进、合力拼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五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力保经济稳健发展基本面。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台阶,达1320亿元,占无锡比重提升0.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108.7亿元,年均增速高于无锡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850元、23700元,分别增长56.1%、62.9%。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六。工业经济稳健运行。工业总产值由2890亿元增加到351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占无锡比重提升1.7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16.1%,新能源产业产值实现倍增,产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电线电缆、环保水处理设备国内市场份额分别超10%、30%,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工业投入年均增长4.4%,技改投入占比增至70%,投资结构由“扩张型”向“内涵型”转变。8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工业百强”产值比重提升8.6个百分点,达到62%,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17件,2家企业荣获无锡市市长质量奖,品牌兴企、质量强企理念不断增强。“一库一网一平台”入库市场主体7.4万家,企业财务信用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诚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环境保持稳定。将维护金融生态安全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设立贷款周转金、贷款平移贴息、打击恶意逃废债务、打包处置等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可供借鉴的风险化解路径。帮助企业转贷超千亿元,兑现企业代偿、承接银行债务补贴5800万元,政银联手打包处置不良贷款81亿元,坚决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新入驻银行11家,所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宜设立分支机构,更多金融机构积极融入宜兴发展主战场。现代服务业活力彰显。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占GDP比重提升至45%。完成服务业投入1190亿元,实施超亿元重点项目83只,万达广场、八佰伴等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行。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县级市第四。年成交额超20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5个;全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6.2%;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幅超30%,跻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行列。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生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相继建成龙池山自行车公园、阳山荡等新景点;4A级景区增至8家,阳羡生态旅游区晋升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创建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下坚实基础。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氛围日趋浓厚,深氧湖氵父、禅居西渚等一批旅游小镇人气渐旺,芳桥目连文化节、徐舍花田灯海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文旅融合、体旅互动成效进一步放大,陶瓷文化艺术节、素食文化博览会、环太湖自行车赛等一批节会和赛事打响品牌。积极与高铁沿线城市、知名旅游平台对接合作,长三角旅游目的地效应开始显化,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实现翻番。现代农业快速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增至20.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占比达65.2%。七大农业产业园累计投资11亿元,引进项目83只。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数量均居无锡首位,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3.8%,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日益明显。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倍增,新增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只。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高效推进,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动力活力不断释放的五年。重点改革稳步实施。优化行政管理体制,环科园与高塍镇实现统筹发展,芳桥撤镇设街并委托开发区管理,丁蜀镇“强镇扩权”有序实施;市场监管局、卫计委挂牌成立,不动产登记中心、“一办三中心”设立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编制政府行政权力等5张清单。“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高效落实。财税制度改革走向深入,“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政府部门预决算实现全公开,预算绩效、政府性债务、国有资产等领域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有序开展,“三资”管理模式成为全国示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招投标改革、殡葬改革等取得积极成效。“全面二孩”、居住证制度、广电台网分离等一批新政得以落实。园区发展再上台阶。园区支撑作用逐步显现,“一园两区”工业产值占比由33.1%提升至40.8%,年均增幅高于全市4.3个百分点。环科园确立“环境医院”新模式,建成10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平台,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环保技术合作交流关系,环保专业园区的影响力、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产业持续壮大,高端动力机械、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崛起,引进超亿元项目39只,其中超10亿元项目10只。陶瓷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量质俱升,工业陶瓷、陶瓷非金属材料占比超45%;通用航空产业加速布局,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官林成为无锡市首个千亿级强镇,获评“国家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开放合作深入推进。累计利用外资14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78亿元。27只超3000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先后落户,制造业外资占比提升至63.7%。鼓励企业与央企国企、实力民企、知名外企结盟,一批本土企业与中建材、普睿司曼等企业成功联姻,战略合作、兼并重组项目达121只、总标的达370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39亿美元、出口总额165亿美元,机电、化工等行业出口规模扩大、占比稳步攀升。境外投资年均增长23.8%,总量稳居无锡第二。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步伐加快,新增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募集资金超26亿元。与3个国际友城、8个友好城市交流互动更为密切。科技创新日趋活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2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9.5%。全社会研发投入逐年提高,占GDP比重提升0.3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投入占97.2%。省级以上孵化器增加到1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0.89件增至16.28件。与23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各类对接活动300余次,引进产学研项目550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40只。“陶都英才”工程深入推进,引育国家“”专家43名、省“双创团队”7个;成功牵手2名诺贝尔奖得主、7名外籍院士。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人才工作先进市等称号。

  ——过去五年,是重大工程高效推进、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的五年。规划引领持续强化。启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城乡空间重要节点等课题研究,完成新一轮镇村布局、老城区更新改造、东氿滨水区域景观等41个专项规划。深入开展“一张图”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基础地理、地下管线等信息普查,有力推动规划相互衔接。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建筑面积达18.8万平方米的市文化中心全面建成,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五大主题场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主窗口;东氿大厦、市民中心、农商行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屹立东氿之畔,新庄大桥、梅林大桥、东氿公园建成启用,东氿新城展现出现代城市形象。人民路、荆溪路、阳泉路等23条城区道路完成改造,宜城、丁蜀39个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22万平方米“平改坡”工程顺利完工,老城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交通格局取得历史性突破。投入65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宜兴阔步迈入“高铁时代”,与北京、西安、成都、厦门等71个大中城市实现直通,对外通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范蠡大道、环科大道、滆湖东路、太湖大道全线贯通,104国道宜兴段、宜金线完成改造,内外主干路网体系更加优化。汤省线、阳灵隧道、太华旅游干线建成投用,市内旅游公路“毛细血管”更为畅通。新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整修危旧桥梁130座。客运公交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建16个场站,新增、优化80条线路,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出行服务。公用事业取得新进步。油车水库建成供水,氿滨水厂一期10万吨扩建工程完工启用,供水管网向偏远山区拓展延伸,百万市民饮用水安全得到更有力保障。“川气入宜”竣工通气,天然气用户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建成供电双环主干网,电力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光网城市加速推进,光纤入户率超97%。城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符合宜兴特点的城市管理新格局,理顺环卫、城区河道、出租车、户外广告等管理体制机制,城市管理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有效化解菜场周边环境、城区桥梁下构筑物、大排档扰民等一批反响强烈的管理难题。从强化长效管理入手,加大宜南山区违法建设、矿产品生产运输秩序等整治力度,形成条块联动、部门联手的严密监管网。城市管理精细化、一体化水平位居全省同类城市前列,荣获省优秀管理城市称号。

  ——过去五年,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品质日益彰显的五年。治太保源深入实施。始终把省定9条入湖河道作为整治重点,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实施治太项目751只,扎实推进治太保源“四大专项行动”,劣Ⅴ类河道全面消除,19个国省考断面达到阶段性水质目标。连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新增污水主管网335公里,城区、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提升至96%、86%。11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先后实施5轮645家畜禽养殖场整治,圆满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对农村河道进行新一轮疏浚,清淤河道1233条、1300万方。新建省级湿地公园1个,修复生态湿地1.2万亩。城乡环境稳步提升。连续开展民生环保专项行动,强化重点区域气味、噪声、烟尘粉尘等污染治理,对191家企业实施综合整治,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1538只,秸秆禁烧保持常态,PM2.5平均浓度无锡最低,累计下降30.6%,降幅居无锡首位。改造提升26个被撤并老集镇,完成3324个自然村环境整治,建成218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西渚白塔、张渚善卷等5个村入选“全省最美乡村”,省级以上生态村占比超60%。农村增绿、山区复绿工程持续推进,林木覆盖率达29.2%,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复评。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加快淘汰蓄电池、化工、铸造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企业312家。完成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05只、减排项目260只,对580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规模企业万元产值能耗累计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达到考核要求。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不断完善,亿元GDP占地面积下降15.6%。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过去五年,是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成果更为普惠的五年。民生投入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66.3%增至74%,累计达322亿元。完成66件162项惠民实事,市民卡、公共自行车、“农改商”、平价商店等一批群众感受度强、受益面广的项目实施到位。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企业职工医保与机关事业职工医保、学生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制定出台,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现与无锡接轨。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完成社保扩面10.8万人,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3%。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60元增至60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翻番。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更为健全,8355户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市养老护理中心建成投用,九如城带动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模式全省领先。慈善捐赠热度不减,发放善款2.2亿元,帮扶困难群众19.8万人次,连续两届获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七星级奖。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新增就业岗位16.2万个,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两项居民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同期经济增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建各类学校6所,完成校舍加固6.2万平方米,创建省优质幼儿园10所。农村校车安全工程和城区学生公交专线受到社会好评。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市。新官林医院、妇幼保健所建成投用,市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血站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创省内县级医院先河。完成杨巷老街、鲸塘老街等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6家,周铁镇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丁蜀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办国家级、国际级体育赛事32场,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体育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技防城建设,完成18个技防镇升级改造,建成257个技防小区,初步形成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阳光信访”全面推广,信访稳定绩效名列全省前茅。“政社互动”稳步推行,3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镇村规范化调委会实现全覆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连年保持省平安市称号。全力应对雨雪冰冻、持续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实现新提升。圆满完成G20峰会服务保障任务,充分展示宜兴良好形象。

  ——过去五年,是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政务环境更加优化的五年。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要求,常态推进“三解三促”,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听取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认真落实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和询问整改要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达95.1%。始终保持与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紧密联系。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被评为省法治建设示范市、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建成市政府网站集群,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开通“宜兴发布”政务微博微信,积极参加无锡政风行风热线直播活动,优化“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运行机制,政民交流渠道更为通畅。强化政府部门内控机制建设,抓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审计项目单位128个,促进增收节支近34亿元。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精神,稳妥有序完成新一轮公车改革,严格落实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制度,一般性支出连续5年实现下降。

  此外,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等工作不断加强,物价、统计、统计调查、档案、史志、侨务、民族宗教、邮政、通信、人防、气象、公积金管理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税务、海关、国检、烟草、盐务、海事等部门工作取得新进步。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高效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要求,沉稳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急事、难题、险情、重任,主动作为、奋力攻坚,顺利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本届政府的良好收官和“十三五”稳健开局。这一年,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确立“稳经济、稳金融”工作导向,以产业发展资金、降低企业成本等一系列政策强化产业扶持,以集中观摩、经贸洽谈等一系列活动强化项目招引,以打击恶意逃废债务、处置出险企业等一系列举措强化金融稳控,全市经济金融发展经受住风险考验,继续稳健前行。这一年,我们始终以做强实体为根本,送温暖、化制约、优服务,鼓励企业坚守实业不浮躁、引导企业苦练内功强体魄、推动企业抢抓机遇求裂变,灵谷化工、国信协联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引领行业的“常青树”,俊知集团、雅克科技等一批科创型企业成为创新转型的“先行军”,红牛饮料、奥瑞金包装等一批新兴企业成为对上贡献的“排头兵”,实体经济成为宜兴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这一年,我们将生态保护、集约发展作为自觉追求,把上级刚性要求和宜兴自身需求有机结合,变被动的环境治理为主动的经济转型,变点上的督察整改为面上的管理提升,变分散的各自为战为系统的集中攻坚,强势推进河道治理、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耕地保护、规范用地等各项工作,为优质项目落户腾出空间,成功赢得“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首胜。这一年,我们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因年景特殊而减少民生项目,没有因财力趋紧而降低民生投入,按照“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共建共享”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项目,真正体现了政府的为民情怀。这一年,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以惠民育民为宗旨,以精细管理为抓手,从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地方改起,从基础设施最为薄弱的环节抓起,从城市管理最为明显的短板补起,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大力度开展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城郊环境等11项专项整治行动,实现了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的“双提升”。这一年,我们面对超历史特大洪灾的严峻考验,科学指挥、全力应对,团结带领广大干群,紧紧依靠驻宜部队,积极投身抗洪救灾第一线,守圩堤、堵决口,搭便桥、抢排涝,筑起了一道又一道坚固防线,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苦战斗,演绎了一幅又一幅感人画面,成功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抗洪精神”。

  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必须始终把中央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主动把上级要求和宜兴实际紧密结合,科学谋划宜兴发展定位,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自身特点的转型发展之路;必须始终认清外部环境变化和内在发展制约,解放思想、敢破敢立、勇于担当,才能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开辟科学发展的新境界;必须始终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充分激发全市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始终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着力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的营商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凝聚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的强大正能量。我们将十分珍视这些宝贵经验,并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广大干群携手奋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宜单位干部职工,向驻宜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宜兴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质量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后劲不足,重大项目偏少,项目招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需增强;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金融生态还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累积性矛盾亟待化解;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和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政务服务、作风效能有待继续加强和提升;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新一届政府工作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宜兴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新一届政府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新一届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促改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如期完成“十三五”发展任务,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宜兴的精彩篇章。

  ——新一届政府的奋斗目标。宜兴地处苏南发达地区,必须精准对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发扬优势、补齐短板,提升水平、走在前列,确保如期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将全力建设发展质量更高的小康。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成为全市上下的生动实践,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使宜兴成为无锡“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更为坚强一翼、宁杭城市带中心节点城市。我们将全力建设群众获得感更强的小康。让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满意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安定的社会秩序,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全体市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形成共建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

  ——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取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在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上谋实招、求实效。聚力创新,我们将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和主动力,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始终,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努力构建政府营造创新环境、企业勇挑创新重担、各类人才施展创新才能的良好生态,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行动。聚焦富民,我们将把富民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工作追求,切实找准民生建设、社会事业、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等领域的短板,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下大力气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提高广大群众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思路。围绕“两聚一高”的目标和取向,我们将在五个方面下真功、求突破,充分展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硬成果。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品牌化”为引领,充分发挥“一园两区”主平台、主支撑作用,致力打造电线电缆、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基本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生态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坚定不移强化城乡统筹。以城市更美好、城乡更协调为追求,深入推进多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展内外大交通格局,进一步优化公共管理服务,打造宜兴“城乡一体化”升级版,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和农村环境面貌,充分彰显“水城、陶都、生态”三大特色品牌,加快建成与众不同、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卓越城市。

  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以建设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为统领,有序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计划,牢牢守住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让宜兴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让宜兴宝贵的生态资源得到永续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引领。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大力加强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推进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持续打响陶瓷、名人、书画、茶禅等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宜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与产业、城市、生态、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宜兴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享受到文化的熏陶,焕发百万陶都人民的文化自信。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解决发展进程中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更多更好地释放改革红利;把开放作为汇聚各类优质要素的“主通道”,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推进城市、企业、人才国际化进程,着力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让宜兴的发展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2017年政府重点工作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围绕以上目标,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项目为王,着力形成更具爆发力的动力引擎。将项目作为“产业强市”的核心支撑,用最优的机制、最实的举措,全力推动项目投入大突破、载体建设大跃升、开放格局大转变。集全市之力主攻项目。加快建立“比项目质量、比建设进度、比产出贡献”的目标考核和政策激励体系,强化全市聚精会神抓项目的鲜明导向,确保全年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30只。加快构建以四套班子领导为主的项目挂钩机制、以经济主管部门为主的项目服务机制、以市级督查为主的项目督查机制、以定期观摩为主的项目促进机制,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聚最优资源做强园区。集中各类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园区倾斜,推动“一园两区”扩开放、强实力、提能级,加快成为投资的主阵地、项目的大本营、产出的保障地,确保投资增速、项目数量、财税增幅较一般板块实现翻番。环科园要发挥国家级平台多、国际化合作广等优势,建立“环境医院”实体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模式,承接一批环境治理工程,落地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引育一批环保上市企业,加快推进远东福斯特高端动力电池、双盾环境除霾装置等重点项目,壮大园区经济总量。开发区要把项目作为立区之本,瞄准重大产业项目、专精优特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引进超10亿元项目4只;全力抓好灵谷化工汽车清洁剂、东方环晟电池片等一批在手项目,完成后劲投入1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50亿元。陶瓷产业园区要一手抓特色产业提升,重点引进高端陶瓷耐材项目,扩大陶瓷产业集群影响力;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加速实施通用机场、海翼飞机、华飞航空等项目,全力抢抓通航产业发展机遇。官林镇要完善支撑平台,提升承载能级,进一步建强“国家电线电缆产业基地”。以强攻招商扩大开放。科学把握全球产业资本流向,深耕上海、对接北京,瞄准港台、紧盯日韩,积极抢抓先进制造业项目转移机遇和溢出效应,通过结对招商、蹲点招商、专题招商等形式,争取落地一批补链型、强链型重大内外资项目。依托本土优质企业、现有优势产业,深入对接央企国企、实力民企、知名外企,加大推介力度,全力促成一批兼并重组、战略合作项目。造浓招商氛围,建强市投资促进中心,建优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探索板块间“项目统筹流转”机制,构筑上下联动、园区引领、镇街并进的招商工作格局。研究更具针对性的绩效考评办法,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管理,体现“既传递压力、又激发干劲”的双重导向。

  二、坚持转型路径,着力构筑更具支撑力的产业体系。以“调高、调轻、调优”为方向,实施一二三产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工程,为产业“强骨骼、壮肌肉、丰羽毛”打牢基础。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加快高端线缆产业创新发展,鼓励线缆企业进军“特种化、智能化”等领域,扩大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更多行业话语权,力争创成全国电线电缆质量提升示范区。引导环保企业与国际国内领军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嫁接资本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增强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顺应化工产业转型新要求,引导有规模、有潜力的化工企业转变发展模式,走清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坚持技改扩能不放松,推动陶瓷耐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扩容补链,向“专精特高”方向迈进。深入实施质量升级、品牌增效、标准提档三大工程,着力提升产品“含金量”、壮大企业“软实力”。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资源,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创成一批省示范企业和智能车间,加快“宜兴制造”向“宜兴智造”转变。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优化城中核心商圈,培育城东新兴商圈,引导万达广场、八佰伴等商贸骨干做优业态,建成阳光100凤凰街,进一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态。依托万石国际石材城、卓易创业软件园等载体,做大现代物流、软件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紧跟电商发展大势,推动线缆、陶瓷、石材等产业与电商嫁接融合,争创省级以上电商平台示范企业3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文化众创空间建设力度,提升文化产业贡献度。以去库存、稳市场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做大做强。立足“全域旅游”战略定位,强化旅游改革发展高位统筹,编制引领未来旅游发展的系统性规划,构建起旅游板块协调联动的新格局。集中力量推进“两区同创”,推动阳羡生态旅游区、善卷文化旅游景区丰富内涵、优化配套,整体提升核心景区竞争力。顺应特色小镇发展趋势,围绕陶文化体验、深氧度假、茶禅养生等主题,致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形态精美的旅游小镇。继续加强旅游资源资产的挖掘、整合、推介,吸引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优质主体参与开发,全力招引重特大项目,加快水墨田园、揽云谷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旅游产业化进程。主动探索“旅游+”模式,提升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的融合度。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坚持以节兴旅、以会促游,精心筹办陶瓷文化艺术节、素食文化博览会等重大节会,进一步提升宜兴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优化特色产业布局,打造“丘陵山区休闲观光农业”“平原圩区传统基础农业”两大全产业链板块。强化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2万亩,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围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扩大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量。充分利用“农信贷”等融资担保平台,多措并举强化农业金融支撑。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科学运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成果,为农业持续增效奠定基础。

  三、坚持优化提升,着力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从政策、服务、要素等方面提供系统性支撑,全力消除影响发展的瓶颈和制约,更好地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加快修复金融生态。按照“稳旧控新”思路,将工作重心由风险化解向生态修复转变,营造稳定有序的金融环境。保持严打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行政司法联动,从严从快从重处置典型案件,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加强企业财务信用平台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重点出险企业分类处置,提高定向打包精度,加大清收盘活力度,帮助优质企业尽快摆脱担保链束缚。发挥科创担保、市镇两级周转金等政府性平台的引领作用,积极构建“资金池+银行+担保”的风险共担体,着力化解企业融资“担保难”“转贷难”问题。定期开展企业“健康体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密切关注企业资金运行情况,提高风险处置的预判性和主动性。完善金融机构考核机制,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确保制造业贷款规模明显增长。加强上下对接协调,鼓励银行通过组建存量银团、实施联合授信,保持贷款存量,有效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持续强化创新驱动。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启动“百千万”行动计划,培育更多创新型增长点,做大做强高新企业集群,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5件。用好用活现有各类创新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集成创新和技术攻关,实现平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实施“陶都乡贤”反哺工程,发挥宜兴籍大学校长、院士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和资源带动力,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力争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40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10只。不断厚植人才优势。将引才与引资、引智紧密结合,丰富“陶都英才”内涵,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宜创新创业,引育国家“”专家、省“双创计划”人才20名。实施新时期宜商培育工程,构建制度化、专业化培训机制,帮助企业家拓宽视野、转变思路、更新理念,努力打造一支敢创大业、善于经营、诚信担当的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老一辈优秀企业家的示范引领和帮带作用,促使更多的新生代企业家传承好宜商精神,承接好企业发展接力棒。弘扬“工匠精神”、推进产教融合,开展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加快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精准发力服务发展。始终与企业共克时艰、携手同行,建立更为紧密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修订完善“又好又快”政策措施,推动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向优质企业倾斜,大力扶持转型成效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重点激励税收贡献多、增幅大的企业,进一步强化“扶优育强”的发展导向。实施“中小企业进规模”工程,引导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进一步放大“比贡献、比质态”的示范效应。加强拟上市企业梯队建设,强化企业资本经营指导,力争新增主板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以上,让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裂变扩张。落实外贸企业各项扶持政策,确保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建立以权责清单为核心的高效审批模式,扎实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实现审批标准化、扁平化、便利化。探索以市场监管领域为重点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队伍、下移执法重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实现全程电子化登记。完善市镇财政结算体制,促进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强化镇级债务限额目标管理,发挥联合融资平台积极效应,推动存量债务“优结构、降成本”。创新“拨改投”“拨助贷”等财政扶持方式,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试点组建交通产业集团,切实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建设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着力实施“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因地制宜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有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更具亲和力的卓越城市。加快启动“城市更好”提升行动三年计划,推动城乡建设由拉框架、扩规模向增内涵、优品质转变。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加强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防洪、海绵城市、环境整治等规划的相互衔接、多规融合,形成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系统性规划。推动城东保利文旅综合体建设,提升东氿区域景观设施,打造更加靓丽的滨氿花园城市。实施蛟桥河东段两岸环境整治,优化太滆河沿河亲水空间,串联宜城滨水百里健身步道,彰显江南水城特质。继续提升宜城、丁蜀城区形象,推进陶都路、宜浦路、宜北路等道路工程,综合改造11个老小区、3个城中村。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开展常宜高速、宜长高速、宜马快速通道前期工作,配合做好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规划设计,启动周杨公路、潘西线等重点工程,实施老104国道徐宜段改造,确保环科大道南延段、宁杭高速宜兴东互通、云岭路、善龙路全线贯通,完成150公里镇村道路和20座危旧桥梁改造,构建更为便捷的市域交通网络。启动新一轮城乡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新孟河延伸拓浚、圩区达标、山区库塘除险加固、城市防洪等重点项目,着力增强全市整体防洪能力。实施桃花水库、氿滨水厂扩建等工程,铺设供水管网80公里,进一步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开工建设光大垃圾二期扩容工程,稳妥推进飞灰填埋场改造和污泥处置项目,新建城北垃圾中转站,切实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完善天然气管网体系,完成60公里燃气管网建设、6000户燃气入户改造任务。继续深化“数字宜兴”建设,实现千兆光纤到楼入户、无线网络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接续行动,巩固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成果,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交通秩序混乱、违章停车、小区物业管理、占道经营等难题,补齐城市管理短板。推动镇级城市化提标创优,持续改善镇容镇貌,同步提升城乡综合管理水平。坚持疏堵结合、管教并举,切实运用行政管理、社会引导、现代科技等手段,构建更为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品质。以全域化为方向,强化规划先行、政策支撑,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彰显乡村特色风貌,传承文明乡风民俗,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乡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典型引路”向“面上提升”拓展。高标准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3个、康居乡村示范点2个。

  五、坚持协同并治,着力彰显更具吸引力的生态品牌。启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同步、互促并进。打响水体治理攻坚战。严格落实“河长”“断面长”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一河一策、共抓共管工作机制,实现科学治污、联动治污。积极开展太湖一级保护区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迁工作,深化畜禽整治、生态清淤、工业点源治理等专项行动,全力削减氮磷排放总量,稳步提升入湖河道水质。新建污水主管网120公里,大规模推进村庄污水治理,持续扩大污水收集处置体系有效覆盖面,力争主要工业区、旅游景区、主要入湖河道沿线应纳尽纳。完成华骐等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提高污水达标排放稳定性。坚持市场化方向,研究探索蓝藻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实现太湖安全度夏。打响大气治理攻坚战。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控排、减煤、禁烧等举措,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0只以上。继续推进新一轮燃煤锅炉整治,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压降燃煤排放,力争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超10%。研究挥发性有机物有效治理途径,重点开展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行业专项治理,持续推进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综合整治,常态化落实秸秆禁烧机制,最大限度控减大气污染因子。构建从严监管新格局。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坚决防止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户。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区域生态补偿等工作,有效控制和盘活环境容量指标。推动监管重心下移、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构建职责更明、覆盖更广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增强环保执法刚性,重拳打击违法违规排放等行为,促进企业自觉落实环保责任、不断强化环境治理。构建生态修复新格局。突出抓好太湖、滆湖、三氿五荡及饮用水源地等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治理水污染与涵养水生态、打造水景观有机结合。完善固危废处置利用机制,提高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科学有效防治土壤污染,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六、坚持普惠共享,着力建设更具向心力的幸福家园。时刻把群众冷暖记在心上、把民生保障抓在手上,不折不扣办好年度实事项目,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红利。切实聚焦富民增收。完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强化“援企稳岗”政策支持,打好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岗位开发“组合拳”,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推进大众创业,加强各类创业载体建设,扶持自主创业1880人。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持续发力精准扶贫,完成16个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围绕增加土地收益、农业经营收益、资产性收入,积极创新资金、资产、经营权等入股合作方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充分运用全民参保登记结果,促进社保扩面,压降断保人数,确保新增社保扩面1万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分别提升至每人每月700元和185元。持续探索“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模式,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加快棚户区改造,拓宽住房保障覆盖范围。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推动慈善机构向村、社区延伸,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新建东氿小学及幼儿园,迁建特殊教育学校,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探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扩大医联体试点范围,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启动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及和桥医院改扩建,确保市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血站等工程完工,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高水平办好一系列有影响的国内、国际体育赛事。提升城市文明内涵。坚持高位统筹与协同联动、巩固提高与查漏补缺有机结合,全力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文明教育、公益宣传等活动,引导市民群众在参与创建中固化文明习惯、涵养文明风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市文化中心大力引进高品质文艺演出和艺术展览,精心组织各类文化基层行活动,让广大市民更好享受艺术熏陶和文化滋养。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发挥各类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多出名家大师、多出精品力作。以传承“陶文化”为主脉,推进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实施蜀山古南街改造,加强古窑址和陶瓷工业遗产修缮,持续打响“宜兴窑系”文化品牌。加大古镇名村、文物古迹、文化遗存保护力度,延续文化宜兴的历史印记。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深化“平安宜兴”“法治宜兴”建设,高标准完善“三网三机制”,持续提高治安防控智能化、网格化水平,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全流程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理顺基层司法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逐步推开社区协商自治创新试点,提升社区治理的群众参与度。继续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科学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长效监管措施,不断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有效遏制各类事故发生,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一届政府即将承担起实现未来五年发展愿景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建设“创新型、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纳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全市上下营造“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浓厚氛围,奋力开创新一届政府工作新局面。

  引领“改革创新”之先。正确把握好当前与长远、力度与节奏、加法与减法的关系,保持改革勇气、增强创新锐气,积极探索与宜兴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性举措。强化“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攻坚意识,紧盯招商引资、旅游发展等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以体制机制的突破赢得优势、开创新局。确立正向激励导向,建立容错免责制度,为改革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推动政府组成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发展一线勇于担当、建功立业。

  夯实“依法行政”之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求,自觉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推动决策程序更加科学规范、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确保行政行为于法有据、合理合规。深化法治文化建设,高标准开展“七五”普法,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推行“阳光政务”“掌上政务”,善用各类媒体资源,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

  弘扬“务实高效”之风。把强执行、抓落实作为主旋律,建立健全“激励有为、问责无为”的制度体系,持续深化“中梗阻”治理,坚决整治“懒政、庸政、怠政”等不良现象。强化政府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定期不定期晒成绩单、亮排行榜,确保责任和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始终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坚持驻村蹲点、访贫问苦、结对帮扶等好做法,让“三解三促”活动更有成效。

  绷紧“清正廉洁”之弦。进一步立规明矩、正风肃纪、倡俭治奢,多措并举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廉政巡察工作向基层延伸,管好“微权力”,严防“微腐败”。巩固和扩大“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坚决防止“四风”问题隐身变异、反弹回潮,始终做到心中有戒、行有底线,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发展成就令人振奋;展望未来,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宜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克难攻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