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06期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兴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间:2016-11-30 16:13:00   [        ]     
文号 宜政办发[2016]124号
制发机关 宜兴市法制办
成文日期 2016-11-30
文件类别
文件状态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宜兴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21日

宜兴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贯彻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现根据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特制定我市2016-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逐步完善。按照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考评体系,市、校两级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不断增强。二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班班通”工程升级换代,全市淘汰更新电脑7000余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速升级,高中学校实现百兆带宽;全市共配备1000多套交互式多媒体设备,10所学校建成物联传感技术应用专用室,20所学校配备自动课堂录播系统,5所学校安装机器人专用室,1所学校开展“E”学习网络课堂学习系统试验。同时,所有高中、部分小学和初中安装了网上阅卷系统,教学评价日趋精细化、精准化。三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启动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全市专业管理型培训达5000多人次、研发应用型培训达2000多人次,全市80%以上教师基本掌握数字资源平台应用、利用教学资源编写教学设计、网上教研协作、运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等基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四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面逐步扩大。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家校互动、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服务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公平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效能进一步增强。

虽然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互联网+”发展趋势和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不少领导和教师仍未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教育信息化投入不够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设备更新不够及时,区域、校际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现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力度不足;四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效能还不够高,信息化支撑教育改革创新的效应还不够明显等等。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与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从计算机和多媒体配备上升到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上来,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升到智慧教育上,以更加积极主动、奋发有为的姿态将信息技术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速助力。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引领,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支撑引领教学方式变革为核心,以机制创新和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为保障,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治理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全局。坚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更加融入教育改革发展核心领域,由单项工作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促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

——坚持融合创新。牢牢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聚焦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模式变革,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效能,切实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坚持深化应用。将应用需求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出发,依托教育信息化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围绕应用目标开展培训与绩效评价,推动管理与服务创新,提升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完善机制。根据宜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基础,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建立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信息化领导、管理和推进机制,探索数字资源供给机制和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合力。明确全市各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鼓励形成各自特色。

三、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与宜兴智慧城市建设相配套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与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推动形成具有宜兴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模式。

(二)基本任务

1、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生态,提升各类学校出口带宽,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优质数字资源全覆盖。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泛在学习环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依托数字校园平台,创新教学流程,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在线评价、师生发展性分析评价等新模式。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普通教室、传统实验室、功能教室和校园智能感知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实际探索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装备。开发职业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育应用软件,建设一批融汇仿真技术、体感技术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训基地,全市职业学校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智能化环境场所覆盖率达100%;开发职教校企合作信息化课程,通过远程教育、同步操作直播等方式,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能力。根据我市信息化教学需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统筹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建设,做好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论证,建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加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和衔接,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确保数据安全准确。建成教育卡应用系统,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人一号、一校一码、号随人走、终身不变”的教育卡,实现与上级教育卡应用系统的对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工作中的人员、条件、活动和管理的状态与绩效提供精准数据服务,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支持学习分析、学业评价、考试服务、教学管理、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电子成长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促进教学评价方式转变。

3、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切实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能力。推进名师讲堂、网络课堂、专递课堂“三个课堂”建设,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模式,进一步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提升广大教师能力水平。组织推进多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通过“名校网络课堂”推动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更大范围共享,带动一批周边学校提升教育质量。通过“专递课堂”以微视频、微课程、微资源的形式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根据教师需求将支持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包推送到教师空间,帮助教师备课上课、实施教学评价,提供智慧导航帮助教师开展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广度与深度。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集成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拓展课堂外延,统筹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控的网络学习空间。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学习、教研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引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倡导学校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开展智慧教育理论创新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重视信息化队伍培养,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能力。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专项培训,提升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高校长在教育信息化规划制定、环境创设、教学创新、教育管理、教师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于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专项培训,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6、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治理能力。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简政放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推动实现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连接与信息快速互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人性化,使教育部门、学校和群众更及时准确地获取教育信息,更便利地享受教育服务,更深入地参与教育治理,形成基于大数据支撑的高效教育治理体系。 

四、重点工程和工作举措

(一)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工程

目标: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构建教学、科研、学习、评价、服务、生活、管理等虚实融通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环境。

内容:

1、宽带网络环境建设。基于云技术建成宜兴教育城域网,实现教育系统所有学校间高速互联互通,各中心小学、中学、职业学校接入带宽均不低于百兆。加快市教育信息中心环境建设,实现教育主干网络从百兆到千兆的提速,从IPV4到IPV6的互通过渡和升级平移。搭建宜兴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市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支持5万以上并发用户,互联网总出口独享带宽不低于10Gbps。加快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全市所有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无线接入带宽100M以上,支持移动互联学习。搭建班级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泛在网络学习环境。

2、校园智能化环境建设。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教育卡、传感设备、安防监控、能耗监测、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家校沟通和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3、示范智慧校园创建。按照《江苏省基础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要求,建立相应评估体系,指导各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整体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坚持政府引导、标准引领、应用示范、稳步实施原则,采用先试点后逐步推进方式,不断提升智慧校园建设水平。同时,对建成智慧校园的学校进行评估,对使用效果好、创新性强的学校授予“示范智慧校园”称号。到2020年,全市60%的学校完成智慧校园建设。

(二)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目标: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分配与服务的稳定化、集约化、效益化、优质化,惠及每个学习者。建成智慧学习广场和丰富的智慧学习载体,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内容:

1、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实施“班班通”全面升级工程,构建“互联网+教育”友好环境。坚持“市场竞争+政府统筹”,培育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建立购买资源服务机制。鼓励企业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云服务、移动计算等新型数字教育资源。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发深度融合、可重复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汇聚于市级资源平台,促进共享。将网络学习空间作为全市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所有应用入口,推动优质数字资源服务、教学应用和空间建设服务融为一体。到2020年,基本建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各类教育资源快速直达每个课堂。

2、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一生一空间”“一师一空间”。空间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生成长记录等功能,融合空间创新教学、学习、教研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重点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即建设宜兴教育云中心、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两个平台,基本建成包括教育资源、行政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成职教、幼教在内的六大数据中心,实现海量数据快捷汇聚、发掘共享,助力智慧沟通、智慧学习、智慧空间、智慧课堂发展,实现区域、班级、师生、家校之间互动协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自主研修提供方便。到2020年,支持并发用户1万以上,基本实现全体师生“人人有账号”,拥有1G以上云盘网络空间。

3、终身智慧学习广场建设。依托宜兴开放大学,全面建成市终身教育及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与省、无锡市远程教育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实现网上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转换,实现网上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开发引进适应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逐步推进村、社区业余学校数字化学习教室建设,全市乡镇(园区、街道)成人学校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建成率达100%,建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示范乡镇10个、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示范点15个,市、镇、村(居)社区教育三级信息网络实现高速互联互通,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为社会(社区)教育、就业培训、家庭教育提供便捷服务。

(三)智慧教育管理服务建设工程

目标:建成市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中心、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决策科学化、教育评价精准化,形成宜兴市智慧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内容:推进市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弹性计算、动态存储和双活部署,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加强技术防护和动态监管,构建云环境下的安全保障体系。深化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建设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实现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形成多源大数据集合,进行数据的分析、研究和应用,拓展提升数据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

(四)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工程

目标: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夯实智慧教育基础。

内容: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与省数字教师网对接,构建网上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具有宜兴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搭建网络教研学习平台,开发以集体备课、在线评课、专题研讨为主体的网络教研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活动;建成一批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名校长、名师工作室,采用视频讲座、演示等模式,实时传授教学经验,培训一线教师;集聚全市优质师资,打造教育信息化研发创新团队。举办多层次师资培训,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采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各类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理论和实践研究,支持学校申报各级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性研究课题;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应用大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确保我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研发成果走在全省前列,培养一批县市级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课题研究骨干教师。

(五)教育信息化典型示范引领工程

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整体推进信息化综合试点、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方式变革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内容:开展智慧课堂试点学校建设,在全市各校开展移动学习、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智趣课堂、“E”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应用,引领全市“互联网+教育”发展;推进精准化教学,构建以学校为单位的新型教学评价系统,快捷有效、多维度地采集学生学业信息,全面提升个性化教学水平;推进青少年创客空间、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探索并试点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现代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到2020年,全市建成智慧课堂实验学校30个、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实验学校15所、青少年创客实验学校20所。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把手”责任制。明确教育信息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应用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职责义务,建立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问责机制,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推行学校信息执行官(CIO)制度,中小学、职业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统筹推进本单位教育信息化规划发展。

(二)经费保障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列入地方财政教育经费预算,逐步提高从公用经费中列支运营维护经费的比例。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倾斜力度,积极扶持薄弱学校,精准扶持急需项目。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规范引进社会资本。在政府主导下,择优选择与高信誉的市场运行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强化大平台建设,统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类技术运行标准。建立政府建平台、企业建应用、学校买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政府补贴”手段,健全“基础性服务政府买单、个性化服务市场运营”的长效机制。探索在生均公用经费中以“数字资源券”等形式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的机制,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加强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队伍保障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教育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机构服务人员、校级领导、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等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现代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运维队伍。加强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协作交流,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并有计划引进高端信息技术人才。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训,建成一批网络安全人才实训基地,推行校园网络安全专业资格认证和培训。

(四)制度保障

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检查评比办法,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考核,纳入乡镇教育实绩考核。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的编制管理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逐步推行教育信息化第三方测评,定期开展建设和应用评估,提升教育信息化效益。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激励机制,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先进乡镇、先进学校、先进个人评选,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