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03期
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实施意见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间:2016-06-02 16:37:00   [        ]     
文号
制发机关 中国宜兴
成文日期 2016-09-26
文件类别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苏发[2015]6号)精神,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发展,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现就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改革创新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为重点,以打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优化知识产权法制环境为保障,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知识产权创造卓越、运用高效、保护有力、管理科学、服务提升、人才集聚,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制度对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的知识产权强市。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知识产权产出质量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2件以上,国际专利(PCT)年申请量累计超40件,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企业申请专利数占全市申请总量的75%以上。注册商标15000件,无锡知名商标300件,江苏著名商标130件,驰名商标18件,证明商标5件,集体商标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地理标志等各类知识产权拥有量稳步上升,在主要产业领域形成一批核心专利、知名品牌、高价值版权。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大幅增强。高新技术领域90%以上的重大专利技术得到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全市力争10%以上重大专利技术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准,加快技术标准和专利的有机融合。顺应标准与知识产权加速融合的发展趋势,促进知识产权通过标准的形式加快行业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优化。建立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高效有力。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当年结案率达到95%以上,投诉和举报的回复率达到100%。全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超过75%,权利人满意度超过80%。

——知识产权基础进一步夯实。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市、镇两级工作网络上下联动、管理科学、监督有力。重点企业普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力争30家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培养400名具有较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知识产权工程师。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全面普及,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三、重点工作

(一)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

1、突出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引导,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以打造行业排头兵企业为抓手,持续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到2020年,企业专利拥有量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75%以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积极引导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开展软件著作权登记、地理标志保护申请、植物新品种登记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培育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动植物新品种、专利技术、地理标志、商标的集成创造,提升企业竞争力。

2、推进知识产权创造高端国际化。加快科技创新国际化步伐,广泛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是我市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大发明专利、PCT专利、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境外商标注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专利国际布局,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知识产权纠纷,实现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专利、世界知名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引导外向型企业通过商标国际注册、品牌收购、品牌推广等方式实施知识产权国际化战略。

3、促进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创造。面向全国乃至国际,联合各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建立政府保障信用机制与转化平台,统筹创新资源,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形成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集成攻关,突破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创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进一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更多与市场对接的知识产权成果。支持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级各类研发载体,组织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创造核心知识产权。

4、提高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密集度。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支持环科园、经济开发区、省陶瓷产业园集聚知识产权资源,提高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度,依靠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以节能环保、电线电缆、陶瓷耐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技术路线分析,把握产业发展态势,确立产业专利布局,引导专利创造和集聚,推动新兴产业加快成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助推商标战略实施,促进传统产业品牌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培育发展,以特色农业、紫砂、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持自主商标企业实施商标战略,通过开展商标许可、品牌连锁、跨国兼并等方式,加大品牌经营力度,提升驰(著)名商标运用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品牌聚合示范效应,培育一批品牌价值高、经济贡献大的商标密集型产业。

(二)加快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转化

5、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支持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基础专利、核心专利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将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建设,吸引科技人员、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产业化,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项目,提高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顺应标准与知识产权加速融合的发展趋势,促进知识产权通过标准的形式加快行业发展。到2020年,力争10%以上重大专利技术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准,高新技术领域90%以上的重大专利技术得到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

6、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突出对自主知识产权实施运用绩效的考量,完善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评选办法,对新获得境外商标注册证明、中国质量奖、江苏省质量奖、无锡市长质量奖、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等高价值知识产权予以奖励。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重点支持节能环保、高端线缆、特种陶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突破并掌握一批以专利权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技术,培养并壮大一批专利技术领先企业,不断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行业制高点。

7、加强知识产权挖掘与布局。开展专利挖掘及布局实战培训,形成一批高层次专利布局专业人才,增强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意识,提高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能力,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实施专利信息促进工程,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和信息,分析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将专利信息利用融入技术研发全过程。积极推动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指导企事业单位深入挖掘创新成果,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专利布局设计,系统保护创新成果。突出专利申请质量的宣传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关于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宣传报道,挖掘报道利用自主核心专利获取较高经济利益的典型成功案例,提升企业专利申请质量意识。

(三)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8、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充实行政执法力量,改善执法装备,组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培训和业务研讨,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整体水平。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之间的违法案件信息沟通,严格执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制度,完善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区域间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和协同执法的工作,提高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的效能。到2020年,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当年结案率达到95%以上,投诉和举报的回复率达到100%。全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超过75%,权利人满意度超过80%。

9、实施知识产权执法护航行动。以侵权案件高发地、制造业集中地、专业市场、互联网等为重点开展执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加强专利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人员办案能力,推行限期办结制,承办人员负责制,错案责任追究制,提升区域执法护航能力。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行动”,建立健全网络版权保护机制,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严厉打击违法音像制品经营活动,切实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地区和重大案件的督查督办工作,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行为。

10、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鼓励企业、行业建立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产权应对和维权援助机制。引导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协调行业内各方立场,积极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鼓励企业参与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制订,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自律和纠纷应对机制,妥善解决行业内知识产权纠纷。

11、推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工作。围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领域,分析、跟踪、预测知识产权竞争态势,指导企业、特别是跨国经营企业掌握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自觉维护自身权益。引导和鼓励有关行业、企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联手应对侵权诉讼,有效化解知识产权风险,形成强有力的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屏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海外预警机制,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海外市场目标地、展会举办地知识产权预警研究与分析,有效防范国际知识产权风险,实现走出去战略。

(四)着力夯实知识产权基础能力

12、健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能,进一步完善镇(街道)、园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适当增加专职工作人员,满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工作需要,逐步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强化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部门间的工作协调与推进,合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的实施。

13、推进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通过示范创建加快构建区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高标准完成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环科园、经济开发区、省陶瓷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组织商贸街区和专业市场积极开展省、市级“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创建工作,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工作体系。

14、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引导企业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简称“贯标”),重点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拟上市企业贯标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过程,强化资源管理,推动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到2020年,培育30家左右“贯标”企业。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战略策划、信息分析、纠纷应对等服务,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能力。

15、加强科技经济文化活动知识产权管理。研究重大科技经济文化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办法,探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积极参与对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科技经济文化项目、重大技术和装备引进,重大技术研究开发、重大技术改造、重要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重大展会等活动的知识产权管理,并提供政策性建议,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引导重大科技经济文化项目承担单位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培育、重大技术改造等项目的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防范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16、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指导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400名具有较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知识产权工程师,为企业配备适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承接国家、省、市培训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高端复合人才。通过各级各类引才计划,吸引高水平中介服务机构和人才落地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镇两级知识产权服务部门,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强市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切实将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关键举措,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基层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建立知识产权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知识产权各部门之间沟通联系,及时研究解决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快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对知识产权工作财政扶持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发展激励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知识产权强市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经费投入,促进企业形成稳定的知识产权投入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力度。

3、严格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强市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将知识产权强市目标纳入考核目标,明确目标任务,建立考评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抓落实和抓执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知识产权强市工作目标和任务。

4、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知识产权强市工作先进典型。发挥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组织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并加强在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意识,营造政府重视、社会崇尚、人人关注的良好社会氛围。依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动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进一步促进创新创造活力。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