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
制发机关 | 中国宜兴 |
成文日期 | 2016-09-26 |
文件类别 | |
文件状态 | 执行中 |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研究,现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给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12日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66号),加快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力促进体育消费,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坚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扩大社会参与,增加市场供给,提高消费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把宜兴打造成为位居全省前列的体育产业强市、中国著名的户外体育休闲城市,争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落脚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注重统筹兼顾,推动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与体育消费良性互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强化市场监管,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全社会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3、坚持开拓创新,集约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构筑品牌优势,鼓励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体育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现代化、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努力提升体育产业集约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培育几家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90亿元,增加值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50%左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幅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6.3万、约占总人数的45%,国民体质合格率和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指标居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务
(四)优先发展体育旅游运动休闲业。依托宜兴丰富的山水和人文资源,大力开发体育旅游休闲业。推进市场化进程,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旅游产业,成立体育旅游企业。围绕《宜兴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宜兴旅游服务中心、东方水城、紫砂国际旅游城、太湖水上景观走廊、宜兴水上旅游走廊、南部生态休闲度假片区、东部文化艺术体验片区、北部水乡风情旅游片区积极规划、设计和植入更多的体育元素。在已建成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宜兴龙池山自行车公园和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宜兴湖氵父深氧体育旅游观光线路中进一步增加休闲体育类参与、体验游的内容和品类。完善宜兴善卷攀岩训练基地和野外生存与拓展训练基地各项建设。支持炫宇风暴俱乐部加快开发各种水上运动项目,支持团氿水恩思迪帆船中心和东氿游艇俱乐部建设,吸引群众前往健身、消费。继续组织景区参加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团氿、东氿、龙背山森林公园、龙池山自行车公园、湖氵父深氧健身公园、芳桥阳山荡等体育旅游目的内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促进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街街道梅园运动休闲中心、宜城跑酷公园、湖氵父滑雪场等项目。积极参与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等长三角区域体育旅游合作项目。在灵谷洞等地积极开发溶洞探险项目。
(五)大力拓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推动体育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参与科学健身。加快健身设施建设。投资7800万元建设综合性的全民健身中心,进一步完善体育中心的健身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身房、健身会所等经营性健身场所,大力引进适合市场运作的新型体育运动经营项目,吸引广大市民前往健身。支持千禧健身中心、金太阳健身会所、健悦会健身服务有限公司等健身企业开展健身服务业。支持丁俊晖台球俱乐部等台球会馆发展。继续抓好游泳场馆建设,强化对游泳高危项目的管理。
(六)继续打造体育竞赛表演业。充分利用宜兴独特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大力拓展竞赛表演市场,推进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促进办赛主体多元化。积极申办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赛事和体育表演活动。继续承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水平斯诺克国际比赛、中外篮球对抗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全国越野行走公开赛、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帆船比赛、摩托艇大赛、太湖风筝节等大型赛事,努力把太湖风筝节办成有全国影响力的赛事。同时继续举办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特色)群众性体育赛事,如周铁的风筝、空竹,高塍、官林的乒乓球,湖氵父、太华的登山,张渚、西渚的气排球,万石的善文化系列文体活动,丁山的柔力球,宜城的木兰拳,和桥的石锁交流活动等等。到2025年,每年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5项次,形成职业体育竞赛表演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七)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积极整合资源,加大对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健身器材、运动保护用品、运动服装、田径乒乓器材、拆卸式游泳池等体育用品的制造与销售。在发展“驰马”体育用品、“双鹰”健身器材等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具有发展前景的品牌企业。引导企业在研发、营销、广告宣传上加大投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努力塑造体育用品品牌,力争到2025年末,培育知名体育用品品牌3个以上。同时,积极推进体育用品生产认证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增强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八)扶优扶强体育建筑业。支持沪宁钢机继续保持“中国建筑钢结构质量第一品牌”的优势地位,鼓励企业加快科技攻关,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项目列入攻关计划,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措施,加快建筑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建立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建筑科技队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积极承接高档次的大中型体育场馆建设工程,多建地标性体育建筑。支持江苏联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继续发展,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在新三板挂牌成功。支持申益体育设施有限公司、宜兴美博塑胶有限公司继续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引进其他有实力的体育建筑企业。
(九)创新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依托市体育中心、市体育公园、市全民健身中心以及全市各镇(园、区)的各类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业,推进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管理体育场馆,向市场化变革。积极发展除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外的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商贸、康体休闲、文化演艺、商业展览等多元业态,增强其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从而实现最佳运营效益。探索发展诸如体育场馆冠名权、广告等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场馆集团化运营、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等新兴体育场馆服务业业态。
(十)探索发展体育康复业。依托已经建成的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和基层国民体质测试站(点)开展体质检测与健康管理服务;依托新街街道梅园运动休闲中心、九如城养老综合体、红塔医院和各镇(街道)康复机构开展以身体运动和辅助器材为手段的创伤治疗、康复疗养、运动减肥等体育康复服务;以红牛维他命饮料(江苏)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展运动功能饮料和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研发、制造与销售。
(十一)创新培育体育项目培训业。依托丁俊晖台球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以及社会力量,大力发展体育培训业,着力扶持一批有资质、讲信誉、重品牌的体育培训机构。借助市体育中心场地、设施等硬件优势,开设羽毛球、篮球、游泳、网球、足球、乒乓球等培训项目。支持少体校和各类体育专项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训练。实现体育培训服务项目丰富、对象多样、形式灵活,满足宜兴人民不断增长的学习掌握健身技能、提升运动能力的需要。加强体育培训机构资质、培训内容、培训考试和培训证书颁发等方面的管理,对各类体育专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
(十二)稳步推进体育彩票业。认真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加强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为目标,完善体育彩票发行制度,科学布局体育彩票销售点,加强彩票站点建设和管理,加大对彩票新玩法的宣传,提高体彩销售员的整体素质,力争到2025年,体彩销售额达到5亿元。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在资助体育活动、体育设施提档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确保我市体育彩票销售额在全省继续名列前茅,保持体育彩票销量和体育产业建设协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三)积极发展体育其他新兴产业。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带动作用,推进体育与动漫、电子竞技等创意产业的联合开发,加强与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相关产业良性互动,打造体育产业链,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加强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开发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以及体育场馆依法开发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
(十四)积极培育体育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采取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出版科普图书和音像制品等形式,引导大众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加强体育类电视频道、专业报刊和新媒体建设,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积极推广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丁俊晖、卞兰、谈燕华等体育名人的示范效应,引导群众热爱体育、从事体育。
三、保障措施
(十五)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紧紧抓住当前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建立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统筹推进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编制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统计监测工作,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年度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发布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消费指数、研究报告和投资指南。强化体育产业工作职能,充实工作力量。
(十六)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
1、拓展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纳入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领域,把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财政总体安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积极帮助体育产业项目争取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其他各类奖励、资助、补贴、贴息等,助推体育产业发展。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体育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对体育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或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完善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体育产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2、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群众健身服务。研究利用个人医保账户余额在市体育中心等市属体育场馆进行健身消费,逐步推广到经营性健身场所。试行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鼓励群众增加健身消费。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开发体育健身、运动培训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增强银行卡的体育消费服务功能。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体育消费提供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3、落实税收减免支持政策。认真落实对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体育场馆自用房产和土地,符合税法规定的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加快培育品牌体育企业或科技型体育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品牌体育企业或科技型体育企业,按照宜兴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加大相关税收优惠扶持力度。体育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在税前扣除。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向体育事业的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4、完善规划建设与土地政策。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加强群众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支持足球等重点运动项目设施建设。建设、房管、规划和体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配套标准规范,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体育设施竣工验收和执法检查,对发现未达标准而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改变用途导致不达标等情形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未配置群众健身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各地要优先支持利用城市空间建设体育设施,保障公共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对因城市规划调整确需拆除或改变体育场馆设施功能和用途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七)依法监管体育产业市场。建立健全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服务认证相结合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贯彻落实最新的《江苏省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规定》,加强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将体育市场执法纳入综合执法体系,与市场监管、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动综合执法。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完善体育安全服务规范,组织安全培训,加强风险管控,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推进体育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体育领域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十八)强化行业管理。贯彻落实最新《体育法》,按照上级要求,完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制度。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发布体育产业研究报告。充分发挥宜兴市各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职业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力量,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充实体育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加强赛风赛纪建设。
(十九)强化智力支撑。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大力培养懂体育、善创意、会经营的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种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加强与高等体育专业院校交流互动,深化对体育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推进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制度,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体育产业领域,注重引进体育经营、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