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 014046317/2016-05143 | 生成日期 | 2016-01-20 | 公开日期 | 2016-01-20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 | 文秘工作 | 体裁 | 报告 |
关键词 | 总结,报告,发言 | 分类词 |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月18日在宜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8日在宜兴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张 立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5年工作回顾和“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市人民政府在中共宜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0亿元,可比价增长7.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5亿元,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6.7亿元,增长9.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3.6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6%、8.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总体高于无锡平均水平。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65.8亿元,“工业百强”产值增幅高于全市8.1个百分点,259家规模企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支撑了稳健发展基本面。高端线缆产业聚合度进一步提升,江南、中超等行业骨干依托自身优势,实施兼并重组项目11个,涉及标的总额25.3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幅高于全市近3个百分点,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1家。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持续成长,产出份额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投入376.1亿元,增长13.4%,技改投入比重达70%。灵谷化工、国信协联等企业新上技改项目竣工投产。俊知技术被工信部确定为两化融合试点企业。金融安全稳控有力。坚持协调服务、风险处置、依法打击、压降不良多管齐下,坚决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主动承办省级金融机构支持宜兴发展恳谈会,提振了各级对宜兴经济金融发展的信心,促成22家银行与我市企业签约授信近120亿元。高效运转市镇两级周转金平台,帮助千余家企业转贷超350亿元。积极探索化解金融风险新路径,组建存量银团、实施联合授信,全力稳定重点企业资金流。小微企业、科技企业新增贷款增幅分别达29.5%、19.2%。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2.88%。宜兴诚信网上线运行,基础信用数据库入库主体超6.7万家。服务业质态不断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2.4亿元,占GDP比重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投资287.1亿元,八佰伴、城北大统华开业运营,苏宁现代生活广场、阳光100商业水街等项目进展顺利。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商品房成交面积131.2万平方米,成交额达94亿元。全社会物流总额超36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幅达25%,远东买卖宝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丁蜀镇成为省电子商务示范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主题园区显现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增至16.7%,新增高标准农田1.5万亩。张渚悦禧玫瑰、和桥辰希缘等新兴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品牌效应日益放大,“三品”农产品总数达504只,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升至31.9%。周铁镇洋溪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新创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数量居无锡首位;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幅达10%。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联网运行。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年度项目基本完成。被评为全国生物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开放创新扎实推进。园区平台能级更强。环科园被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入选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产城一体、统筹发展深入推进,“环境医院”影响力扩大,优秀环保企业联盟成功组建,中韩大邱环保产业基地启动建设,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开发区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引擎,新能源、绿色食品饮料、高端动力机械等特色产业快速崛起,红牛饮料、奥瑞金包装等税源型项目产能充分释放,园区经济总量迈上500亿新台阶。陶瓷产业园承载空间大幅拓展,通航产业园启动建设,海翼飞机等一批优质项目顺利奠基,华井科技等陶瓷新材料企业建成投产。官林镇获国家电线电缆产业基地称号。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到位注册外资增长8%,占无锡市比重较上年有所上升,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达70%。中首建材、帝斯曼等重点外资项目快速推进。外贸扶持力度加大,累计组织121家企业参与境内外展博会,完成进出口总额38.5亿美元。新乐祺纺织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境外投资总量位列无锡第二。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总额增长27%。立霸实业、高科石化登录A股市场,8家企业入驻“新三板”,股权融资突破20亿元。与国际友城的交流互动取得新进展。创新成果日益丰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富有成效,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9%;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114家,完成发明专利授权量399件,较上年净增近百件。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争取额度全省领先。2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高端智力加速汇聚,新增省“产业教授”“双创博士”各6人,省级以上引智项目立项数达8个。大中型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被授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重点改革有序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政府各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等举措助推项目建设再提速。工商、质监、食药监管理体制改革到位,市场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稳妥推进绩效管理试点,基本实现部门预算全公开。优化政府采购管理,强化市级政府公物仓调剂共享功能,资产配置及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功组建并向镇级延伸,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依法有序推进。电子化招投标全面推行。产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前评审后评价机制启动实施。广电台网正式分离。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率先起步。
——城乡环境更趋优化。规划深度继续拓展。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形成茗岭特色小镇、城区沿河沿氿休闲健身步道等概念性研究成果。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全面展开。城镇功能明显提升。组织实施市级政府投资项目92只,完成投资52.5亿元。市文化中心全面完成各场馆建设,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正式投用,“东氿之花”璀璨绽放。汇龙商务中心如期竣工,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东氿楼宇整体亮化成为城市新景观。荆溪路完成二期改造、实现全线贯通,老城区南北主干道焕发新颜。宜城、丁蜀8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基本完成。张渚桃溪市民广场、新建文体中心等一批镇级工程建成开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104国道洑东段、蜀浦路、环科大道顺利通车,范蠡大道、云岭路有序推进,范蠡大桥正式合龙,宁杭高速东互通、锡溧漕河整治二期工程如期开工。丁蜀客运站落成启用,150公里农村道路完成标准化改造。全年完成偏远村庄5000多户集中供水改造,新增老小区天然气用户3000多户,建成4座公交车、出租车加气站。500千伏宜兴东输变电、无线热点等电网、通信基建项目完成年度任务。丁山监狱迁建工程主体封顶。8693部队新营区竣工搬迁。管理机制持续创新。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通过验收。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治理流动摊点、瓶装燃气、“僵尸车”等城管难点,矿产品生产运输秩序管理保持长效化。开展交通文明示范路创建,探索实施城区严管路模式,完成18个道路交叉口和导流岛改造。学生公交专线稳步推开,出租车行业改革顺利实施,户外广告公共资源纳入市场化轨道。人民路等10余条主干路慢车道实现机械化保洁。邮堂、元上等8个老集镇呈现新貌,村庄长效管理合格率达93%。湖氵父镇洑西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融合发展态势良好。生态保护深入推进。深化治太保源“四大专项行动”,启动并加快社渎港、乌溪港等河道综合整治,实施重点治太工程132项,入湖河道水质持续改善。地表水断面合格率达58.3%。12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20个村庄先期试点。全面推进太湖沿线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拆除工作,修复生态湿地1000亩,72公里农村河道实现机械化保洁。紧抓大气污染治理和民生环保工程,健全秸秆禁烧机制,启动综合利用试点,淘汰879只高污染燃料锅炉,完成26家水泥企业提标改造,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9.3%。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8只,完成减排项目15只,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万元产值能耗实现“双下降”目标。绿色廊道串连成线,完成7条道路林荫化改造,新建山区及太湖绿道20公里。文化影响日益扩大。“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遗”工作有序推进,“宜兴窑系”文化概念基本确立。周王庙、卢忠肃公祠等文物遗存整修完毕,顾景舟艺术馆、闵惠芬艺术馆建成开馆。村史村志启动编纂。公共文化阵地加快拓展,60%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标,举办文化区域互动、文化志愿者基层行180场次,网络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精彩纷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通过年度测评,《市民文明公约》正式发布,“一村一文化、文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第八届陶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旅游品质更加彰显。年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2000万人次和200亿元。“茶禅四月到宜兴”“金秋十月醉陶都”旅游季等活动受到市场热捧,“陶式生活”主题体验游线成为新亮点。乡村旅游人气渐旺,高水平承办省乡村旅游节启动式,张渚华东百畅园、西渚牵稼园等一批旅游新景展现魅力。湖氵父镇被评为省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示范单位。阳山荡景区获批国家3A级景区。首家旅游文创商店开业运营,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有效衔接。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惠民实事优先保障。全年投入民生资金7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实施12件3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帮助5684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大众创业氛围浓厚,扶持自主创业1950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万户,同比增长24%。白塔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获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社保扩面新增1.2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继续提标,被征地农民进社保工作稳步推进。市养老护理中心全面建成,九如城生态养老康复医院竣工投用。残疾人“博爱家园”双基工程、社会救助(慈善)工作站实现镇、村全覆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布局调整优化,东山中学搬迁更名为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实验小学东校区、新和桥中学竣工启用,官林小学新校区如期建成,学区教育教学协作联盟顺利组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城市案例和全国安全教育实验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奠基,市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血站等项目启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互联互通。湖氵父深氧健身公园落成开园。第六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取得成功。社会治理创新深化。“政社互动”向纵深推进,社区服务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启用,社区减负行动收到实效。社会组织逐渐壮大,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8个,实施公益创投项目70只。大巡防体系建设卓有成效,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14.9%。镇村规范化调委会实现全覆盖。“阳光信访”体系建设全省领先。防范和处置拖欠职工工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在省内率先建立并推行市级安全生产专委会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扎实开展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紧急疏散等应急演练。继续保持省平安市称号。
——政务效能加快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专项评议和询问的整改要求,如期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72件、政协委员提案295件,满意率达93.4%。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意见,继续加强与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联系。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动排查“不严不实”问题,推动“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依法行政力度加大,政府法律顾问团结构更优,“六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行政服务提速增效,审批事项即办率达85%,“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工单办结率超99.2%,“千人评议机关”网上日常评议2万余次。信息发布公开透明,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10场,“宜兴发布”政务微博、微信累计发布信息3万余条。认真整改落实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广泛组织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活动,创设“清风课堂”新载体,拓展同级审、专项资金审计覆盖面。新一轮车改启动实施,办公用房、公务接待等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三公”经费压降10%,市政府各部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此外,军地、军民加快融合发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等工作成效明显,物价、档案、史志、侨务、民族宗教、邮政、人防、气象、公积金管理等各项事业统筹并进,海关、国检、税务、烟草、盐务、海事等部门展现新作为。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时期,是宜兴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行稳致远作为发展追求,在困难中克难,在危机中觅机,在奋斗中奋进,与全市人民同心同力、披荆斩棘、闯关过坎,各项事业取得了难能可贵的业绩,收获了国家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一块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谱写了宜兴发展史上的一段精彩篇章。
“十二五”是经济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占无锡市比重逐年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突破千亿、百亿大关,人均GDP达1.6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4.5∶55.5∶40调整到4.1∶51.1∶44.8。工业总产值超3500亿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接近翻番。五年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276只。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上市企业累计达24家。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阳羡生态旅游区晋升为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
“十二五”是城市魅力持续彰显的五年。城乡建设投入超160亿元,城市化率由58.2%升至64%,城市建成区扩大到78平方公里。“城市东进”成效显著,东氿新城初步展现滨氿花园城市的生动模样。环科园、开发区强化统筹发展力度,形成了“园街一体、镇园互动、产城并进”新格局。老城面貌焕然一新,31个老小区、43条城区道路完成综合改造。“陶都美丽乡村”成为亮点,五个“城乡一体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宁杭高铁顺利通车,宜兴阔步迈入高铁时代;新改建干线公路315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516公里,大交通格局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二五”是生态优势保持领先的五年。大力度深化“治太保源”,累计投入超27亿元,实施重点治太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1071只,相继完成油车水库、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工程,连续实现太湖安全度夏。超常规加强生态保护,36.3%的市域面积划为生态红线保护区,五年实施民生环保工程590只,关停化工、铸造、水泥等企业近300家。累计复垦工矿废弃地4911亩,新增城市绿地9000亩。3324个自然村完成环境整治。土地开发强度保持苏南地区最低。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5.1%,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安全供水率、污水处理率、林木覆盖率等生态指标领先全省。“生态宜居”成为宜兴又一响亮的城市名片。
“十二五”是文化繁荣亮点纷呈的五年。总投资超20亿元的市文化中心精彩亮相,徐悲鸿纪念馆、吴冠中艺术馆等一批载体建成投用,陶博馆获批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公共文化平台实现跨越式提升。高水平举办陶文化节、竹文化节、素博会、“陶都风”等重大节会活动,宜兴文化品牌声名远播。文化区域互动、邻居节等群文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参与度更高、受惠面更广。文学、书画、陶艺等创作精品竞相涌现,先后摘得戏剧“群星奖”、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国内知名奖项。10位市民荣获“中国好人”称号。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20%。
“十二五”是民生普惠更为显著的五年。民生资金累计投入超300亿元,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较“十一五”增加3.8个百分点。办成57件134项实事项目,城乡公交一体化、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等项目深受群众好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5869元、12679元增加到42500元、219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4%、11.5%。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实现与无锡市接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调升到“十一五”末的2.3倍。累计竣工拆迁安置房610万平方米、保障房13875套。教育、卫生、体育、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回首过去五年,我们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奋进。这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我们始终坚持在攻坚克难中尽责担当。本着对宜兴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三期叠加”、经济下行、金融风险等一系列考验,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以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的姿态,围绕主要矛盾抓化解、破制约,在多重挑战中坚定前行,实现了“冷环境”中宜兴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这五年,面对空前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始终坚持在路径选择中厚植优势。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越的资源禀赋,坚守“生态宜居”核心价值,坚持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彰显独特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宜兴实际、具有宜兴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城市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新提升。这五年,面对繁重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始终坚持在真抓实干中凝聚合力。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积极适应新常态,认真履职转职能,把精力集中到实实在在谋发展上,把热情凝聚到兢兢业业干实业上,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形成了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发展合力。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统揽有方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鼎力支持、科学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上下、社会各界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宜单位干部职工,向驻宜部队官兵和广大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十二五”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宜兴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是:主导产业大而不强,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稳控金融风险仍面临较大压力;项目招引机制有待优化,重大产业项目明显缺乏,重点园区支撑力不够明显,经济开放度还不高;城乡建设管理存在不平衡性,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突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业竞争力;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一定差距;行政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十三五”时期战略构想和发展愿景
从今年起,我们进入了“十三五”时期,迈入了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根据中央、省委、无锡市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精神,以及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决议,市政府本着“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可行”的原则,组织编制了《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为引领今后五年发展的总蓝图,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根据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建设现代产业城、区域中心城、生态宜居城、全国文明城、幸福和谐城”奋斗目标,《纲要(草案)》具体安排了4大类38项指标,主要包括: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38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五年累计到位注册外资22亿美元。城市化率提高到67%。林木覆盖率达3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的比例升至72%。主要污染物排放、万元GDP能耗分别比“十二五”期末降低10%、16%。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99%。这些指标的设定,既综合考虑了保持宜兴在苏南第一集团军应有地位的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宜兴在“十三五”蓄势赶超的信心和决心。
“十三五”将重点实施六大主导战略:一是产业强市战略。牢牢把握“产业强、经济强、宜兴强”这一基本发展逻辑,以做强实体经济为根本,以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益为中心,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创宜兴经济新优势。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三是开放带动战略。主动融入国家、省、无锡开放大格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做强园区平台,强化战略合作,集聚优质要素,不断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为发展注入强劲外部动力。四是城乡一体化战略。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提高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治理一体化的质量和内涵,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的良好格局。五是绿色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绿色化,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断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六是共建共享战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社会保障能力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在共建中共享、在普惠中提质,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过上更有质量、更加美好的生活。
展望“十三五”,宜兴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是覆盖城乡全区域的小康,是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充分认可的小康,是为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
——我们将打造经济实力更强的新宜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保持7.5%左右的增幅,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生态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融入锡宜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努力成为无锡“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更为坚强的一翼,加快建设“宁杭城市带中心节点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我们将打造百姓生活更富的新宜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两项居民收入分别达61000元和31000元,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在与无锡市制度接轨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保障标准的接轨。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民健身、养老康复、扶贫脱贫、慈善救助等民生幸福工程深入推进,百万宜兴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我们将打造城乡环境更美的新宜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宜城与丁蜀统筹融合、新城与老城有机融合、主城与园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基础设施均衡化、美丽乡村特色化、公共服务普惠化进程明显加快。内畅外捷的大交通新格局基本形成,对内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快速环网,对外实现“1-1.5小时融入沪宁杭,30-45分钟融入苏锡常”。“生态宜居”核心价值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宜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成为一座令人更加向往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我们将打造文明程度更高的新宜兴。历史文化得到更好保护和弘扬,陶瓷、书画、名人、茶禅等文化品牌持续打响,文化交流日趋活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市文化中心服务功能不断放大,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5公里文化圈”全面建成,跻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列。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形成与经济硬实力互为支撑的文化软实力,全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法治宜兴”“平安宜兴”建设取得新成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安全地区之一。
整个《纲要(草案)》紧密衔接了国家、省、无锡市“十三五”规划,全面贯彻了市委的战略意图,广泛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规划,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的根本指引和行动指南。市政府将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组织实施好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十三五”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2016年政府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三五”起步之年,也是本届政府工作的决胜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民生福祉“五个提升”,致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实际到位注册外资达到上级目标要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一、强化企业为本,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坚持“因企施策、精准服务”,引导企业固本强身、提档升级,力促实体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着力推动企业稳中提质。将稳企业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加强结对定企、分类指导,帮助企业内强根基、外拓市场、增加效益。以“去产能”为方向,以“强激励”为手段,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大力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和资产,整合发展资源,培育更具实力的龙头型企业。鼓励有优势、有条件的本土企业,与央企国企、实力民企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联优靠强、借梯登高。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更多行业“小巨人”。深化“千企技改”计划,保持有效投资力度,引导企业改进工艺、升级产品,推动更多项目“能即时产生现实生产力”。深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企业信用红黑名单评定机制,加强“一库一网一平台”数据应用,开发“税银合作”等信用产品。进一步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着力强化金融支撑。以实现金融环境由面上稳控向质上优化转变为目标,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推动金融资本与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充分对接,力争组织各类银企对接会4次以上。加快推进出险企业处置和不良贷款压降,帮助优质企业破圈解链、缓释风险,帮助银行腾出信贷空间、增加有效投放。继续从严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确立“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鲜明导向。抢抓国家资本市场改革契机,动态培育并形成多层次的后备企业梯队,鼓励开展多形式的资本运作,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实现股权融资20亿元。着力优化企业家队伍。制订企业家培育计划,打造一支战略型、创新型、开拓型“宜商”队伍。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通过引导加入高层次协会、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等途径,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提升素质,增强新常态下驾驭企业发展的能力。定期组织座谈、考察、交流等活动,激励企业家始终保持专注实业、做强主业的定力和干劲,形成“老一代激情不减、中青代朝气蓬勃”的良好局面。着力营造发展微环境。认真研究落实“降成本”系列举措,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坚持引导和倒逼“两手抓”,修订完善又好又快发展政策,探索设立市级产业扶持基金,优先扶持主导产业和成长性新兴产业,把更多优质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和重大项目。以“绿色通道”“并联审批”为重点,组织开展服务企业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点对点”服务。
二、强化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现代产业高地
紧抓转型发展主线,进一步优存量、扩增量,推动三次产业提质提效,努力构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千方百计拓展工业项目源,加速实施双盾环境、九迪动力等重大项目,力争工业投入增幅超10%。推动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转型,构筑以质量、效益、品牌为重点的新优势,力争产出规模占全市比重再提升1.5个百分点。引导化纤纺织、陶瓷耐材、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持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对接“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进新能源、智能装备、高端动力机械等新兴产业形成集群效应。鼓励企业围绕研发、营销等重点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争创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发展规划为统领,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加快阳光100等特色街区建设,启动花鸟市场迁建项目,引导万达等综合体调整业态,推动华地、新苏南等商贸企业向品质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速提质。紧贴优势产业需求,大力延伸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抓好添马行有色金属交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对接“互联网+”经济,推进恒隆广场等电商园区发展,打造综合性电商交易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信息服务、软件开发、商业会展等产业,催生服务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托七大农业园区载体,全力引育一批示范性好、带动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项目,更好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依托山区、渎区等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扩大“三品”农产品比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实施线上、线下互动,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依法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探索联耕联种,培育更多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和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推进中央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激发创新驱动力。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39.5%。优化激励扶持、协同创新等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壮大“行业排头兵”队伍,形成梯次更优、活力更强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创新国际化”步伐,加强与知名科技园区、高校院所和技术领先型企业的对接,争取新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30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10只。构建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打造更多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支撑的众创空间,促进更多创新创业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推动知识产权扩面提质,培育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企业10家以上。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作用,完善“陶都英才”“双招双引”等政策体系,引育国家专家、省“双创”人才8名以上,为发展集聚更多人才红利。
三、强化改革开放,全力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促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各类优质要素充分涌动,共同汇聚强大的内生动力。构建招商引资新机制。突出园区和重点板块的主力军作用,强化压力传递、政策激励、考核奖惩等举措,引导全市上下聚焦聚力项目招引。优化招商队伍和网络,磨砺培养一支熟悉产业政策、知晓国际规则、甘于吃苦、善于攻关的专业招商团队。坚持内资外资两手齐抓、境内境外同步跟进,紧盯上海、北京、深圳等重点城市,高频次组织各个层次的招商活动,力求在重大制造业外资项目上实现突破。强化“以外引外”不放松,探索实施第三方招商模式,吸引外资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开展兼并重组、战略合作,开辟多元化招商渠道。打响外经外贸攻坚战。锁定外贸稳增长目标,搭设中小企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联合实施“区域大通关”,建立务实可行的市场拓展机制,全力增加外贸重点企业的出口份额。促进外贸精品化和品牌化,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争创国家出口电线电缆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外贸新业态,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方式,形成新的增长极。鼓励更多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机遇、走出国门发展,推动本土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做大做强,实现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建强园区发展主阵地。确立进位争先的鲜明导向,突出抓好园区产业升级、载体升级和功能升级,探索设立园区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园区在项目招引上有重大突破、贡献份额上有明显提升。环科园要依托国家环保设备检测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的影响力,实体化建设好“环境医院”及其配套载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水安全中心落户,着力构建“大环保”产业体系,为建设全国“环保第一园”打牢根基。开发区要继续抓牢扩总量、增贡献这一核心目标,加强特色产业园内涵建设,更大力度招引智能装备、高端动力机械、投影显示等领域的优质企业,确保海格力斯、阿尔特、中升科技等项目达产,力争再形成100亿左右的经济增量。陶瓷产业园要科学规划通航产业园总体布局,加速推进海翼飞机等签约项目,全力实现航空产业良好开局。官林工业集中区要立足基础、高点定位,启动省级园区申报工作,为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谋求更广空间。找准重点改革突破口。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抓好清单动态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双随机”抽查制度。完成行政服务中心迁建改造,完善一体化平台,加快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热线、公共资源交易等职能。深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面实施部门预决算公开,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国资管理,探索交通、建设等国有平台实体化运作,推动小而散、竞争类国企资产整合重组。继续探索农村改革新路径,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力争50%的镇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规范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挂牌成立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序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等政策。启动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四、强化城乡统筹,全力提升宜居城市品质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精益求精做好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实现品质和内涵“双提升”。稳步推进多规融合。以科学化、精细化为引领,做精做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呼应衔接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同步做好综合交通体系等专规、特色镇村等详规编制。启动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建设,集成基础地理、地下管线等多层次信息,为多规融合提供数据支撑。切实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宜城、丁蜀城市空
间格局,以陶都路城市化改造为重点,以陶都风情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统筹融合和辐射带动。实质性启动保利文旅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实施阳泉路、宜北路、宜浦路等城区路网综合改造,继续改善老小区、城中村环境面貌,促进新城老城同步提升。配合做好宜长高速、常宜高速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360省道、341省道等工程,加快实施宁杭高速东互通、环科大道南延段、西氿大桥等工程,全面建成范蠡大道并启动北延段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域交通“内外环网”。有序启动新孟河延伸拓浚、桃花水库等重大工程,推进5万吨级工业水厂建设,持续完善偏远山区供水管道网络,加快管道气、油改气扩面步伐,提升公用事业的承载力和覆盖面。积极创建省防震减灾示范市。加快建成“全光网城市”。不断创新城乡管理。以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为新起点,以推动智慧城管建设为主抓手,针对违章搭建、违停乱停、不文明驾驶等重点问题,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推开“严管路”模式,有效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投放量,规划布点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持宜南山区违法建设整治力度,深化矿产品生产运输秩序长效管理,加快研究并启动停采矿山宕口生态修复工作。巩固镇级城市化管理成果,继续开展“示范点、示范街”创建活动,完成大浦、范道等8个被撤并老集镇环境改造。启动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康居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和老街古村保护,打造宜兴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五、强化融合发展,全力放大独特资源优势
坚持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三者互为支撑、联动并进,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叠加优势。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完善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强化源头管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性支撑。深入开展治太保源“四大专项行动”,确保入湖河道水质稳定提升。高标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计划,启动西氿南岸湿地、城区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打造水景观。深化民生环保行动,开展化工气味、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专项治理,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面完成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任务,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攀升。开展污泥干化处置项目试点,提升固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5只,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做强陶文化品牌,加快实施蜀山古南街整体修复、前墅龙窑周边改造等工程,继续推进“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遗”工作,积极挖掘“宜兴窑系”文化价值,组织“一带一路”紫砂巡展,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市文化中心作用,实现使用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更好打造文化惠民利民新高地。扎实开展文化区域互动等活动,深入推进基层文化载体标准化提升工程,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支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申报省级示范园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抓好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市民综合素质实现新提升。致力打响旅游品牌。确立“全域旅游”理念,实施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双创联动”,强化区域协同、景区互动的创建格局。充分挖掘和发挥市旅游产业集团平台优势,主动对接国内有实力、有品牌的市场主体,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更有特色、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坚持农旅牵手、文旅结合、体旅互动,加快推进竹海富陶温泉酒店、太华天谷、水墨田园、龙池山自行车公园二期等重点项目,进一步丰富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运动健身等功能,放大宜兴乡村旅游区域影响力。大力实施全媒体、客源地等营销战略,积极推动文创宜兴、智慧旅游一期工程,创新策划“茶禅四月到宜兴”“金秋十月醉陶都”旅游季等活动,让更多游客享受陶式生活、感受陶醉之旅。
六、强化惠民举措,全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注重民生建设的稳定性、连续性、普惠性,推动公共财政更多投向民生领域,高质高效办好年度11件44项实事项目,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温暖民心。增强实事惠民获得感。出台援企稳岗政策,构建就业失业预警体系,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质态。全年新增就业2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880人。按照“补短板”的原则,织密社会保障网,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稳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出台居民大病保险办法,对困境儿童实行分类保障。探索实施保障房社会化收储,试行经济适用住房共有产权,规范直管公房管理,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强化居家养老基础地位,继续推行“医养结合”“公建民营”等模式,确保老有颐养。完善“救急难”机制,逐步推进村级慈善分会建设,更多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提高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实效。增加民生事业满意度。以教育现代化为引领,加快特殊教育学校迁建、校舍安全改造等工程,力争宜兴二中创成省四星高中,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增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布局调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名师工程为抓手,优化各类学校教师结构,为质量兴教提供人才支撑。以促进全民健康为根本,落实医卫体制改革措施,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高标准实施公共卫生项目。启动市级龙头医院为引领、中心医院为支撑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高效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筹建工作,加快市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血站等项目建设进度。完成老体育馆改造,造浓全民健身氛围。高水平承办有影响力的高端体育赛事。增进社会治理协同性。充分发挥社区基础平台作用,优化“三社联动”机制,严格把控事项准入,进一步激活社区自治功能。引入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逐步让渡一批公益性、服务性职能。突出“平安宜兴”建设,实施“技防城”三期工程,织牢立体化、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全力压降刑事案件发案率。全面推进“公调对接”,探索实施分类调解,建立多元化、网格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消防等领域的源头监管,健全应急预警机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守牢公共安全防线。
站在“十三五”发展起跑线上,市人民政府将振奋干事创业精气神,保持昂扬向上进取心,紧抓职能转变关键点,展现自身建设新形象,切实担当起推动宜兴发展稳步向前的历史责任。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着力提升政府执行力,营造竞相争先的工作局面,高效率、快节奏贯彻上级精神、落实市委部署、刚性分解任务,以“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节点化”为要求,确保重大决策、重点工作立说立行、速决速行。治理“中梗阻”和“庸懒散”,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提高落实率和满意率。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启动“七五”普法规划,抓好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大重点,把法治要求贯穿行政决策、审批、执法以及服务始终。着力提升政府亲和力,强化民忧我解、民困我帮、民需我为的责任感,大力推动资源下沉、力量下移,用心用情对待基层群众,常态开展“三解三促”等活动,坚持勤蹲点、常入户、走一线,进一步听呼声、通下情、接地气。着力提升政府向心力,抓好“三严三实”问题清单、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保持正风肃纪的强度和力度,建立完善一批防范利益冲突、防范廉政风险、防范权力失控的有效制度,继续控减一般性公务支出,真正让规矩起作用、纪律有约束。
各位代表,“十三五”发展大幕已然开启,新的光荣使命承载在肩。让我们在中共宜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为夺取“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全面胜利、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