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发[2015]62号 |
制发机关 | 中国宜兴 |
成文日期 | 2015-05-04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执行中 |
宜政发[2015]62号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政府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及2015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将全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成52项具体工作任务,在各分管市长的领导下,由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落实。现将《市政府2015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位。市政府将定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15年4月24日
市政府2015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
综合目标分解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市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市发改委、商务局、统计局)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市发改委、经信委)
4、万元GDP能耗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发改委、经信委)
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环保局)
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市人社局)
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以内。(市发改委、物价局)
8、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市发改委、市委农办、统计局、人社局)
具体任务分解
一、农业农村类
1、以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市委农办、市国土资源局、法制办、人社局、编办、各相关镇、街道)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力求在更多板块取得突破。研究和推进丁蜀镇被征地农民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工作。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三年完成计划”,继续扩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范围,确保年内有50%的村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按照“分类指导、稳妥实施”的原则,务实推进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加快开展“三定”工作,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水平新提升。
探索组建镇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研究制定平台运作办法,促进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实现农民资产保值增值。
按照“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管理科学、节约集约”要求,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形成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
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市农林局、市委农办、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丁蜀镇、张渚镇、周铁镇、官林镇、徐舍镇、杨巷镇、万石镇)
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为方向,加大多元化投入,做强官林临津等七大重点农业产业园,培育张渚悦禧玫瑰等特色新基地,扩大高效农业产出比重。
科学规划生态休闲农业整体布局,开发各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产品。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力争种植业“三品”农产品产量占比提升至35%。
建设高标准农田7500亩,更好发挥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
3、实施优美农居环境扩面工程。(市建设局、规划局、市委农办、卫生局、周铁镇、西渚镇、官林镇、徐舍镇、万石镇、丁蜀镇、新建镇)
加强村庄环境建设的统筹平衡,继续加强偏远村、边界村的环境长效管理,完成分水、元上等8个老集镇改造任务。
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创建为契机,高标准完成丁蜀镇西望村和新建镇新建村创建任务,打造更多农村环境建设示范点。
4、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市委农办、市农林局、供销总社)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力。引导种养大户重点发展经营规模1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力争创建示范家庭农场30家、“五好”示范社10家。
5、扎实开展各项惠农实事。(市交通运输局、市委农办、人社局)
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拓宽和重建重要村道150公里,新改建70只农村公交候车亭,改造农路危旧桥梁20座。
高标准开展农路管养示范镇村和示范路创建活动,加强农路管养考核,试点推广乡道非公路标志设置规范化,提高乡村道路桥梁的安全畅通能力。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9500人,转移就业8000人。
6、开展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市水利农机局)
抓好防洪保安工程,全面完成五千亩以上圩区达标建设和库塘除险、防洪涧沟综合整治等任务。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成和桥、丁蜀等中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徐舍、杨巷等市级农田水利五年规划项目区建设。
高标准完成徐舍、官林丰义、高塍、和桥项目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类
7、突出实体经济有效投入。(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
广泛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强化定企挂钩等制度,通过个性化、精准式帮扶,推动骨干企业扩大行业优势,引导优质企业加快固本强身,帮助困难企业摆脱经营困境。
更大力度抓牢在手项目,推动要素保障、协调服务向大项目、好项目集中,力促协联燃机热电、灵谷煤气化改造等项目竣工达产,海翼飞机制造等项目加快推进,争取全年实施市定重大工业、服务业项目100只以上。
8、更加注重企业提质增效。(市经信委)
推动中小企业自发式、滚动式发展,引导发展质态好、市场前景广的企业新上一批“零供地”、高效益的技改项目,支持双盾环境科技、利通电子等本土企业扩能增效,形成更多的增量经济和有效产出。
9、扶优企业发展环境。(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地税局、国税局)
更加突出绩效和贡献导向,进一步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政策意见,最大限度发挥激励政策的杠杆作用。
用好上级政策,全面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减轻企业发展负担。
帮助企业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研究出台促进企业盘活闲置资产的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10、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市经信委)
推动电线电缆、节能环保两大支柱产业向高端转型,重点推进龙头企业对内开展兼并重组,对外加强与央企、国企、实力民企战略合作,择优扶强打造领军型企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行业领先地位。
发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集群优势,以项目为引领拉长产业链、提高集聚度,力争五大主导产业产出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
推进陶瓷耐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盈利水平,实现高端化、高效益发展。
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争创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推动先进制造企业向“智能工厂”转变。
11、强化重点园区阵地作用。(市经信委、商务局、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
坚持做大总量、做精产业、做强实力不动摇,突出重点园区的平台优势、产业优势、承载优势,一园一区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均超10只,形成百亿级的经济增量。
环科园要以“环境医院”模式为指引,加快推进中新水处理国际创新园、中节能环保产业园等载体建设,致力建成一站式、全流程的环境综合服务新平台。
开发区要充分利用统筹发展的新空间,做大新能源、绿色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规模,做专投影、光电子、高端动力机械等特色“园中园”,力争经济总量增幅保持全市前列,实现在国家级园区中赶超进位。
陶瓷产业园要坚持“育优”和“引强”两手抓,加快集聚优质要素,力争更多高端陶瓷企业进驻发展,加快科技孵化器和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在省级园区中实现争先跃位。
12、强化节约集约发展意识。(市国土资源局、发改委)
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长效管理为目标,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前期评审和后期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项目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开展全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调查摸底和分类处置工作,进一步盘活存量,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13、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市经信委、人社局、卫生局、民政局)
加快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建设,试点运行“银医通”工程,提高群众就医便利化和普惠度。
推行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网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让更多居民享受社区管理信息化服务。
三、服务业类
14、提升金融保障水平。(市金融办、发改委、经信委、上市办、人民银行)
加强对上争取,加大信贷投入,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比例,努力保存量、扩增量;切实优化信贷结构,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做优金融服务,完善金融体系,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做大做优贷款周转金平台。
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直接上市、股权合作、发行债券等途径做大社会融资总量,力争新增上市企业5家(含新三板),发行债券10亿元以上。
15、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市委政法委、市金融办、经信委、公安局、法院、检察院、人民银行)
积极发展各类担保机构,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担保平台和担保基金,探索逐步解开企业互保链条的新途径。
继续完善风险排查和预警的有效办法,健全出险企业分类处置模式,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途径,盘活企业有效资产。
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共享平台,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监管体系,加大恶意逃废债务等失信违法行为惩戒力度,坚决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1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市发改委、商务局、供销总社、宜城街道、丁蜀镇、万石镇)
修编服务业空间布局、商业网点布局等专项规划,明晰区域定位,指引项目建设,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投入保持良好增势。
放大核心商圈集聚效应,加快苏宁现代生活广场建设进程,确保八佰伴购物中心落成开业。
实施电子商务提速计划,引导商贸骨干企业和工业规模企业拓展网上市场,培育电子商务村6个,搭建农副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销售400亿元。
强化大市场、大集团培育力度,进一步建强旺达等重点物流基地,不断增强陶都陶瓷城、华东石材城等专业市场活力。
17、打造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市旅游园林局、规划局、交通运输局、国资办、市委宣传部、旅游产业集团)
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强市、镇、村、企互动联创,集聚资源、多元投入、创优服务,提升宜兴旅游的承载力和美誉度。
强化旅游产业集团的平台作用,促进国有旅游资产整合和开发,形成市场化运作、一体化运营的新架构。
依托宜南山区可建设资源调查成果和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布点一批既有本土特色、更有市场前景的旅游服务新载体,打响宜兴乡村旅游的独特品牌。
加快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完成旅游交通标识导引系统一期工程,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体验。
继续强化新媒体、高铁、客源地等旅游营销,精心策划“茶禅四月到宜兴”和“金秋十月醉陶都”两大旅游季活动,扩大“中国陶都•陶醉中国”旅游城市影响力。
四、科技人才类
18、全面提升科创能力。(市科技局、金融办)
抢抓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启动“行业排头兵”三年行动计划,做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39%。
启动“国际合作年”计划,加强全方位技术对接,积极争创国际合作示范企业。依托产业链,建强创新链,加快科创成果集聚和转化,力争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30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以上。
完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启动运行“宜科贷”,力争“苏科贷”贷款企业数增长10%以上。
19、推动知识产权量质并举。(市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全年实现专利申请48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3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
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实施商标战略,全年申请注册商标1140件,申报马德里商标8件、无锡知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驰名商标1件。
20、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
建立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智力、项目有机融合,力争引进专家、省“双创”人才各10名,争创“东方硅谷综合示范区”。
五、改革开放类
21、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市发改委、行政服务中心、法制办、人社局、编办、市场监督管理局、食药监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国税局、地税局)
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突出职能归并、流程再造,精简预审和前置审批环节,落实“减、转、放、免”等要求。
试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制度,促进工商登记便利化。
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部署,调整工商、质监、食药监管理体制,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整合卫生、人口计生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2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市财政局、国资办、监察局、审计局)
以财政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为方向,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落实财政预决算全公开要求,突出内容细化和方式创新,加快打造透明财政、阳光财政。
主动适应政府性债务管理新要求,健全投融资决策绩效评估机制,强化市镇两级举债审批和管控,确保财政安全良性运行。
加快国资管理改革,建好制度体系,管好信息平台,构建“产权清晰、配置科学、处置高效、监管全面”的新模式,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形成新的财力增长点。
23、统筹社会领域改革。(市民政局、发改委、广播电视台)
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效能,提高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参与度。
探索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公建民营等模式,创新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资本投入方式,多元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有序推进广电台网分离,提升广电优质资源市场竞争力。
24、构建招商引资新格局。(市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
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招商活动,重点主攻港台资本,有效拓展北上广深,并争取在日韩和欧美资本上取得新突破,完成到位注册外资4亿美元,引进市外工业内资59亿元、服务业内资30亿元。
开展“企业国际化合作促进年”活动,密切关注全球产业转移新趋势,依托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推动企业“以企引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探索跨国公司“绿地投资”新模式,引入融资租赁、投资性公司等新型外资业态,实现利用外资结构再优化。
显化园区招商引资“主阵地”作用,加大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力度,力促一批优质外资制造业项目落户,力争三大园区对全市利用外资贡献度达80%以上。
25、推动外经外贸新发展。(市商务局、口岸办、宜兴检验检疫局、无锡海关驻宜兴办事处)
全面落实外贸“稳增长”政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和口岸功能区整合,确保年内完成进出口总额与上年持平。
依托无锡“走出去”六大服务平台,加快优质资产并购和产业链延伸,积极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保持外经外包无锡市领先地位。
扩大外经经营权主体队伍,推动一批具备专业资质的工程承包企业与央企紧密合作,参与国际项目竞争,鼓励电线电缆、节能环保、钢结构等企业抱团参与沿边开放发展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六、生态环保类
26、严守生态红线规划。(市环保局、规划局)
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集中力量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
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坚持铁腕治污、依法治污,大力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推进环境保护从污染治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
27、扎实推进治太工程。(市太湖办、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农林局)
继续深化治太保源四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社渎港、官渎港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大港河、乌溪港、大浦港、洪巷港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确保入湖河道水质持续好转。
拓宽污水主管网覆盖面,从严监管处置重点企业排污行为,高标准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同步提升污水收集率和达标处理率。
启动污泥处理项目建设,引进推广科学处置固废的先进技术及工艺。
28、强力推进民生环保工程。(市环保局、农林局、经信委)
重抓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民生环保行动,落实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和禁烧措施,确保完成燃煤小锅炉、城市扬尘等年度整治任务。
29、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市经信委、环保局)
按照节能减排刚性要求,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组织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0只,不断提升环境容量。
30、全面保障饮用水安全。(市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达标建设,加快备用水源地、自来水深度处理及工程管网建设,加强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监控预警,做好城市供水应急处理工作,保障供水安全。
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类
31、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公用事业局)
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科学定位城市未来发展。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多规融合”。
调整宜城、丁蜀中心城区控规编制单元,完成老城区更新改造等规划。
以做优做美农村环境为目标,继续深化农村农户建房规划管理,力争规划保留村庄详规编制的覆盖面达到100%。
加快已有规划成果整合,建立全市域“规划一张图”应用系统,同步开展地下管线普查,构建立体化信息监管网。
32、提升新城品质内涵。(市建设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宜城街道)
聚焦东氿RBD及周边地块建设,加快推进阳光壹佰商业水街、保利文旅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有序实施东氿楼宇亮化工程,展现更为靓丽的东氿新城形象。
33、不断推进老城改造。(市建设局、宜城街道、丁蜀镇)
继续改善宜城、丁蜀老城区面貌,加快实施蛟桥河两侧景观、老旧小区、荆溪北路等改造工程,使城市建设更贴近群众需求。
有序推进“林荫大道三年行动计划”,对城区老旧绿地进行全面整形修剪,对主城区干道实施见缝插绿补绿,完成5条主干道林荫化改造。
34、优化城市功能配套。(市交通运输局、建设局、公用事业局、供电公司)
启动宁杭高速东互通、锡溧漕河大桥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范蠡大道、环科大道等续建工程,确保凯旋路东延、戈潘线改造建成通车。
稳步推进市道加铺、危旧桥梁改造、客运场站建设等工程,确保丁蜀综合客运站全面竣工,构建更便捷的交通服务体系。
加速建设500千伏宜兴东输变电工程,新建丁山加气站,进一步增强公用设施承载力。
加快启动中德低碳生态示范试点城市建设。
在城区主要公共区域加快推进市民直饮水工程试点,依托国家“水专项”,围绕打造“海绵城市”,不断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35、构建管理一体化格局。(市城市管理局、规划局、经信委、环保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建设局、公用事业局、住保房管局、国土资源局)
以争创省优秀管理城市为目标,推动市、镇、村三级管理全覆盖。
紧抓城区河道、出租车、物业管理等重点领域整治,努力突破一批城市管理难题。
科学配置城区路网的承载负荷,严管违规行车、停车行为,开展交通管理“样板路”创建行动。
严格规范宜南山区项目审批,严厉打击宜南山区违法建设行为,着力推进历史性违法建设分类处置。
巩固矿产品生产运输秩序常态化管理成果,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八、社会事业类
36、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建设局、和桥镇、官林镇)
围绕提升教育质量目标,着力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稳步推进农村危旧校舍改造,确保和桥高级中学新校、实验小学城东分校、官林小学新校区等建设工程竣工投用,筑牢教育发展的硬件支撑。
深化高效教学实践,启动建设2所无锡市新优质学校、10所宜兴市新优质学校,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37、深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市卫生局、规划局、建设局、宜城街道、周铁镇、环科园、张渚镇、万石镇)
积极争取市医疗中心年内开工建设,新建市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和血站、宜城街道和万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十里牌医院异地重建,实施张渚人民医院病房楼改扩建工程,为群众营造更优质的就医条件。
38、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市文广新局、规划局、科协、丁蜀镇)
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性修缮周王庙、文昌阁等重点文保单位,分步骤推进古南街、葛鲍聚居地等历史街区整修工作。
高标准建成、运营、管理市文化中心,打造文化宜兴的新窗口。
全力做好“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工作。
39、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市文广新局、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台办、陶瓷行业协会、丁蜀镇)
鼓励文化企业主动嫁接优质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凤凰文化书城、中超利永紫砂陶等重点项目,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体旅游等多种业态,助推文化产业成长壮大。
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陶瓷特色文化产业的功能和效应,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精心筹办素博会、陶文化节,举办纪念徐悲鸿、顾景舟等系列活动,加强海峡两岸紫砂文化交流,擦亮城市文化名片。
40、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全面开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益广告宣传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形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督促各创建职能部门做好年度测评迎检工作,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真正让历史文化名城展现出现代文明城市新风貌。
41、推进文体惠民工程。(市体育局、文广新局)
推进老体育馆改造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启动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继续推进村(社区)文化服务标准化提升工程,年内完成30%的建设目标,建成五星级农家书屋20家。
完成“幸福宜兴 文化民生”文化区域互动惠民演出100场。
42、创新就业创业机制。(市人社局)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搭建多样化就业服务平台,加大优秀大学毕业生招引和产业亟需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统筹化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矛盾,实现新增就业2万人。
43、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市人社局、民政局、住保房管局、物价局)
大力实施社保普惠工程,新增社保扩面1.2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提高到158元。
试点启动社区智慧养老工程,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确保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6张。
建成桃溪人家(一期)保障性住房592套;启动实施保障性限价商品房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障受益面。
进一步提升40家平价商店的管理水平,确保利民惠民作用更加明显。
44、推进社会帮扶工作。(市民政局、残联)
继续做好助残、救孤、济困等慈善工作,让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确保全年募集慈善资金不低于4000万元,发放善款3200万元以上。
在13个镇(街道)完成10个安养院和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站建设。
45、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
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创新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覆盖面和执行率,妥善处理好信访热点和遗留问题。
加强社会普法宣传,确保圆满完成“六五”普法规划任务。
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司法救助制度。
坚持管教结合,提高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和平台实战化水平,实现矫正质效“双提升”。
46、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药监局)
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产品抽检和日常监管,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47、深化公共安全网络建设。(市公安局、市政府办公室、安监局)
织密“平安宜兴”建设网络,坚持严字当头,构建集打、防、治于一体的立体公共安全体系,实现对社会治安的有效管控。
加快构建安全生产长效化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和专家库,全力筑牢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基础。
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全面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48、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市民政局)
分类指导推进“政社互动”,全市“政社互动”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厘清政府和社区的权责边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培育各类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确保万人拥有量达8个以上。
九、政府自身建设类
49、健全科学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局、财政局、发改委、法制办、司法局)
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推动参与式行政程序建设,一般公共预算、政府实事项目等重大事项报人大批准后执行。
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强化行政问责和追责,防止盲目决策、随意决策。
调整优化法律顾问团队,扩大“法律智库”参与政府事务的渠道和范围。
50、形成标准化的行政执法制度。(市法制办、编办、监察局、行政服务中心)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督促行政机关及广大工作人员“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进一步理顺执法机制,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科学界定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执法边界。
51、打造规范化的行政监督体系。(市法制办、监察局、审计局)
积极适应行政诉讼制度新变化,深入开展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更加主动接受司法监督。
认真执行《行政监察法》,推进审计等部门依法行使监督权,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
52、营造透明化的政务公开环境。(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局、市委宣传部)
以全覆盖为目标,着力提高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率,推动行政权力“全上网、真运行”。动态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更好满足群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的需求。
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搭建敞开式对话平台,畅通新闻发布、市长信箱、“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等政民互动渠道,进一步扩大政府集群网站及政务微博“宜兴发布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