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会议报告>政府常务会议

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宜政纪〔2015〕1号

来源:中国宜兴    日期:2015-04-15 14:02:00    浏览次数:265
索引号 014046317/2015-00563 生成日期 2015-04-15 公开日期 2015-04-15
文件编号 宜政纪〔2015〕1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中国宜兴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文秘工作 主题(二) 综合政务 体裁 会议纪要
关键词 综合,文秘工作 分类词 会议纪要,政府信息
文件下载 下载
内容概况 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宜政纪〔2015〕1号

     3月13日下午,市长张立军主持召开了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节约用地“1236”战略促进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双提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新增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前期评审和后期评价机制、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进市级预算绩效管理、市级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公开拍卖“集成电路陶瓷外壳生产线”、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规范性文件清理、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2015年度新闻发布计划等13项议题。现纪要如下:

     一、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节约用地“1236”战略促进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双提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新增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前期评审和后期评价工作,听取了市国土局《关于贯彻无锡节约用地“1236”战略促进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双提升”实施意见》、《宜兴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方案》、《建立新增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前期评审和后期评价机制的意见》的情况汇报(以下简称《三汇报》)。会议指出,去年以来,中央到地方各级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体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贯彻落实好上级关于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一系列新精神,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土地资源瓶颈的双向关系,是当前提高国土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的一项紧迫课题和现实任务。会议原则同意《三汇报》精神,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下发,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会议强调,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国家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全市各级要将其作为贯穿于国土工作的一条核心主线,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国土工作的新定位,针对当前几个突出难点问题求突破:一是要致力在“十三五”末完成上级下达的规模、布局、效益等刚性指标任务上求突破;二是要致力在破解土地利用空间不足与土地粗放利用的矛盾上求突破;三是要致力在形成新的土地利用政策导向和机制体制上求突破。为实现这三大突破,重点要做好八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规划刚性。要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市建设用地;突出多规融合导向,实现“一张蓝图”管控和用地总量“减量化”管理;突出耕地占比的质量要求,实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二是强调存量盘活。以板块为主,摸清底数、分类处置、消化存量。由吴青峰副市长重点研究、专题部署,并加快构建有效的操作办法和考核体系。三是积极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通过协议出让、出让金优惠政策等手段,撬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四是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研究解决好价格体系、分配机制、公共平台和权力监管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创新破解传统机制的障碍。五是启动项目用地前期评审和后期评价机制。由市发改委牵头,进一步强化产业导向门槛,控制用地规模,保证产出效益。前评审要把好前道关,后评审要落实项目和板块的奖惩措施。六是加快落实工业用地计划管理。由市经信委牵头,国土、税务、人社等部门密切配合,各板块主动落实任务,争取年内建立起用地、税务、用工等信息数据共享的一体化平台,明年起全面实施动态管理。市地税局要积极争取省级试点,以“亩均产税”指标调节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尽快制定以“提升产出效益”为导向的约束激励政策。七是强化综合考评机制。由吴青峰副市长牵头,以“双提升”为目标,对各个板块和部门建立起全方位的考评考核机制和目标责任体系,考核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资金安排、项目审批等挂钩,引导基层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八是完善制度政策体系。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要素的杠杆撬动效应为抓手,抓紧探索研究、完善优化相应的配套文件,提升用地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规范、约束和正向激励的效果。

     二、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生态补偿工作,听取了市环保局关于《宜兴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宜兴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市发改委关于《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的情况汇报。会议指出,2013年8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制定《规划》、《办法》和《意见》,落实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刚性要求,是宜兴实现“四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根本之举,对于重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会议原则同意《规划》、《办法》和《意见》精神,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下发,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会议强调,生态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全市各级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观念,用创新的思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确立起科学的政绩观,强化生态红线的约束力。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强烈的红线意识,充分认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对发展全局、路径选择、布局调整的特殊意义,做到领会规划、尊重规划、落实规划,并把各项管控措施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二是要强化各级的监管责任,成立由尹志华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板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由市环保局作为牵头部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三是要建立明确的工作体系,以各板块为重点,明确具体的任务内容、考核评价、资金渠道和补偿方向,确保分级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四是要落实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量力而行、统筹协调的原则,整合相关条线资金对五大类区域实行合理补偿,形成全社会自发参与、共同保护的工作导向。为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积极作用,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着重把好四道关,第一关是补偿范围关,做到摸清实情、严格界定;第二关是补偿标准关,做到以上级条线补偿资金为主、本市财政资金为辅;第三关是项目管理关,必须把有限的资金落实到具体的补偿项目中,形成资金投入的累积效益;第四关是监管考核关,通过动态督查和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合法合规。

     三、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市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听取了市财政局关于《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市级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宜兴市市级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情况汇报。会议指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既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革除当前财政管理诟病、实现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紧迫任务,更是建设“法治政府”、 “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的有效举措。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趋缓、财政收支压力趋大等形势倒逼,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会议原则同意《意见》和《办法》精神,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下发,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会议强调,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其核心是强化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全市各级要在《意见》和《办法》精神的指导下,将绩效观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管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到所有政府性资金和所有预算部门,形成“用财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工作格局。要立足三个方向落实好《意见》和《办法》:一是确立思想先导,统一各方共识。要充分认清预算绩效管理是新形势下推进依法理财的一大重要举措,要更加合理的做好节流文章,不该用的钱坚决剔除,可用可不用的钱压缩到最低或暂缓支出,当用之处要坚决用、用在紧要处。要突出科学性,管控风险点,减少花露水,使有限的资金真正成为支撑发展的动力。二是强化制度设计,把控关键环节。要重点把控好预算目标编制环节,坚持科学和务实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一般与重点相结合、规范和效率相结合,通过财政部门充分论证,领导小组严格评审,确保预算项目的必要性、所需资金的合理性和绩效指标的科学性;要重点把控好跟踪监控管理环节,对预算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动态掌握、跟进分析,发现偏离目标要及时纠正或调整;要重点把控好绩效评价环节,尤其要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及目标实现度,关注民生支出、有关重大支出和涉企支出,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中提高工作透明度;要重点把控好评价结果运用环节,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整改制度,将评价结果与部门来年预算安排和调整相结合。围绕四个把控的重点环节,财政部门要建立起针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单位的黑名单,审计部门要加强绩效审计,监察部门要突出绩效问责,以绩效奖惩机制推动行政行为的系统性转变。三是分清轻重缓急,夯实工作基础。会议明确,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作为2015年财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市财政局作为主管职能部门,要担负起统领牵头的具体责任,加快做好业务培训、制度完善等工作,抓紧研究评价指标体系、跟踪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加强专家库、中介机构库建设,积极指导相关部门和板块开展试点工作,力争起步之年开局良好,为圆满完成三年工作规划积累经验、打牢基础。

    四、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 “集成电路陶瓷外壳生产线” 公开拍卖工作,听取了市经信委《关于公开拍卖“集成电路陶瓷外壳生产线”的情况汇报》。会议结合省工办关于“集成电路陶瓷外壳生产线”可由地方国资部门自行处置的决定精神、宜兴电子器件总厂即将整体搬迁实际以及国资保值增值要求,原则同意对“集成电路陶瓷外壳生产线”进行公开拍卖。会议同时明确,由市经信委牵头,国资办等相关部门配合,共同做好资产评估、招投标管理、国资入库等各项工作,确保公开拍卖公开透明、依法合规。

     五、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听取了市教育局《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情况汇报。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市学前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看,学前教育在全市各类教育中仍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缺乏、师资队伍薄弱、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问题,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实现学前教育攻坚破题,已经呼吁强烈、迫在眉睫。会议原则同意《意见》精神,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下发,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会议强调,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好入园”、“入好园”的需求为总目标,以解决各类瓶颈难题为切入点,有力促进学前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要在五项工作上求突破:一是在科学规范布局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解决好入园难的问题。要有序做好布点补缺工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上级政策允许框架内,明确相应的扶持办法,充分支持社会资本建办幼儿园,提高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支持力度。同时以新建公办幼儿园为路径,弥补资源总量不足矛盾,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全市学前教育资源充足、公办民办协调发展、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目标。二是高起点、高标准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办学。以量质并举为方向,加大优质幼儿园创建力度,努力实现“双100”目标,即中心幼儿园100%建成省优质幼儿园,其他幼儿园100%建成市优质以上幼儿园。三是尽快理顺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关系。由市教育局牵头,建设、住房、规划、国土等部门密切配合,对已建成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摸清情况、分类处置,并在年内理顺管理关系;对拟建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形成政策意见,并在项目建设中同步加以落实到位。四是强化财政投入及激励的政策导向。市镇两级要落实好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包括园舍改造资金、创建省优质园奖励资金和日常运行资金。同时,要继续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奖补意见,强化绩效考核及优质办学的目标要求,使更多幼儿园积极主动地提升办学标准和内涵。五是着力破解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及教师待遇等保障性难题。由市人社局、编办、教育局共同会商,按照量力而行、逐步提升的总原则,研究解决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独立法人资格问题,逐年加大公办幼儿园教师招录数量,研究灵活的招录办法以及在岗非编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加快构建一支结构较优、素质较高的幼教师资队伍,为学前教育均衡健康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六、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听取了市政府法制办《关于宜兴市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情况汇报》(以下简称《汇报》)。会议原则同意《汇报》精神,以市政府令的形式下发,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会议明确,此次列入清理范围的规范性文件共385件,其中继续保留有效的规范性文件293件,需修订的规范性文件9件,废止的规范性文件68件,失效的规范性文件15件。

    七、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工作,听取了市计生委关于《宜兴市计划生育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情况汇报。会议指出,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是建立完善 “五位一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计划生育特别困难家庭提供帮扶的重要渠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体现政府关怀温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议原则同意《办法》精神,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下发,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为保障《办法》平稳实施,各相关部门要着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紧扣公益金主要来源及构成,在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足额保障财政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参与,做大公益金总量,实现扶助能力和水平的双提升。二是严把审批环节和审批程序,准确界定可以申请扶助的范围和对象,确保救助机制的正向效应。三是强化资金运行监管,由市计生委单独列帐、专款专用,市财政局和审计局要加强把关、动态监管,确保公益资金发挥积极效益。

     八、会议专题讨论、研究了2015年度新闻发布工作,听取了市委宣传部关于《宜兴市2015年度新闻发布计划》的情况汇报(以下简称《汇报》)。会议指出,2014年是全市新闻发布工作的启动之年,已经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上实现了良好起步和开局,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为进一步推进新闻发布工作常态化,会议原则同意《汇报》精神,并由市委宣传布统领牵头,按时序做好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和落实。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的特殊意义,从队伍、机制、载体等关键环节入手,坚决打好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仗。为高水准组织好11场新闻发布会,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市领导要积极带头,各个板块要狠抓落实,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率先示范。二是强化主题策划,响应社会关切、筛选发布内容,确保效率、效果和效益。三是加强学习培训,切实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底气、技巧和素养。四是持续提升平台载体的运行水平,扩大影响力,致力开创新一年新闻发布工作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