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 014046317/2014-02002 | 生成日期 | 2014-01-10 | 公开日期 | 2014-01-10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 | 文秘工作 | 体裁 | 报告 |
关键词 | 总结,报告,发言 | 分类词 |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1月8日在宜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8日在宜兴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张 立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宏观形势极为错综复杂的一年。市人民政府在中共宜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众志成城,克难攻坚,科学应对,在多重挑战中实现了“稳中有进”总目标。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可比价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6亿元,增长1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5亿元,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55亿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6200元和18720元,增长9%和1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顺利通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经济社会大局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基本面。
一、产业体系转型加快、结构趋优
工业经济量质俱升。体量不断扩大,完成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850亿元,增幅居无锡市首位。规模企业产销率达97.5%,116家企业新迈入规模企业行列,百亿强企增至4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占工业总量比重达53%。出台支持节能环保、电线电缆产业转型提升政策意见,组建市环保产业集团,鼓励线缆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后劲稳中有升,完成工业投入工作量320亿元,增长18.7%。67只市定重点项目当年开工率超过90%,比上年略有增长。国电精辉、红牛奥瑞金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1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官林镇成为全市首个工业总量千亿镇。服务经济贡献提升。“现代服务业三年提速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2.8%,服务业投入增速快于工业投入增速3.5个百分点。城市商圈更趋繁荣,万达广场、麦德龙超市相继开业,凯宾斯基、艾美等高星级酒店正式营业。镇村、社区商业业态升级,开设平价商店24家,改造农贸市场15个,“农改商”三年行动目标如期实现。远东买卖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健康发展。“方圆”紫砂等4个品牌入选首批“无锡老字号”。金融支撑持续稳健,本外币贷款余额增至1350亿元,其中实体经济贷款占比达83%。设立中小企业贷款周转金、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种子资金,助企融资途径不断拓展和创新。全市金融环境总体平稳,被评为省金融生态优秀市。旅游发展加快破题。成立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组建市旅游产业集团,启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中国陶都·陶醉中国”成为城市形象新品牌。优化旅游组织形式和营销模式,积极推介新品、新景、新线,与台湾部分县市、高铁沿线城市加强旅游对接合作。阳羡湖旅游小镇启动建设,龙池山自行车公园落成开园。年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1500万人次和150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近500万人次。现代农业提速增效。粮食持续高产,实现“十连增”。高效设施农业总规模达15万亩,“三品”生产基地面积超过74.5万亩。生物农业产值蝉联无锡市第一。苏宁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土地流转、总体设计等前期准备,即将破土动工。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落户宜兴。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良好,新登记家庭农场6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居全省县级市首位。“宜兴大闸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首批中央小农水项目通过省级整体验收。
二、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活力迸发
重点改革稳步推进。丁蜀镇“强镇扩权”进展顺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强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作用,抓好资源整合和绩效考核,国资收益水平明显提升。实行镇级新增债务备案制度,有效控制政府性债务风险。成立市公建中心,优化招投标平台,政府投资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4家医院全面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营改增、事业单位分类等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金鸡山生态墓区及2个镇级殡改设施建设基本完工。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利用外资结构趋优,完成到位注册外资3.5亿美元,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比重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到账市外内资82.6亿元,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各类直接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建立重大外资项目跟踪推进责任制,引进注册资本超3000万美元项目8只,港华烟山、五洲国际等项目实现快速开工和建设。外贸进出口增幅保持无锡领先。昱辉等7家光伏企业合力应对欧盟“双反”,出口贸易额实现逆势上扬。13只商标被纳入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目录。赛特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拟上市梯队后备企业达80家。海关、国检、口岸等部门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科创要素加速集聚。内外联动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签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0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5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增至85%。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省县级市首位。重视招才引智,设立“海创智库”(宜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新入选省“双创”计划8人,实施国外智力项目22只。成功牵手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伦·黑格来宜共建研究院。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殊荣,连续三次蝉联省人才工作先进市。园区发展再上台阶。开发区成功跻身国家级园区行列,科技部、省政府发布共同推进环科园创新发展合作计划。一园一区积极引要素、强能级,在建重大项目37只,其中单体投资超10亿元项目6只;相继建成环保科技孵化园、环保产品展示馆以及景苑128创新产业园等功能性设施。陶瓷产业园框架布局整体“东进”,新入驻高端陶瓷项目8只,陶瓷产业产值较上年增长12.2%。全市工业集中区拆迁腾地逾20万平方米,工业地产竣工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园区产出占比达89%。
三、城乡面貌展现新颜、品质提升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高起点编制高铁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和周边地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完成全市镇村布局规划、陶文化长廊控制性规划、阳羡湖景区修建性详规,积极开展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芳桥镇成为无锡地区唯一入围的省综合规划建设示范镇。功能形态不断优化。东氿新城进入加速提质期,市文化中心土建及钢结构全部完工,汇龙商务中心主体封顶。梅林大桥建成通车,巷头路东延、学府北路等道路如期竣工。创意产业中心喜获宜兴建筑首个“鲁班奖”。高铁新城开始布局,站前广场、站前大道同步启用,完成首期启动区内16万平方米拆迁任务。老城面貌持续改善,人民路全线改造成现代景观路,龙潭路立面整治、三里桥重建进展顺利,宜城、丁蜀11个老小区完成改造任务。8693部队、丁山监狱迁建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实施政府投资工程89只,完成投资体量62亿元。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宁杭高铁正式通车,宜兴站停靠班次、日均客流量居沿线同类城市之首。路网体系继续优化,兴杨路、宜漕公路整体改造顺利完成,范蠡大道、滆湖东路、阳灵隧道等工程有序推进,新增标准化镇村道路150公里。川气东送宜兴支线联网通气,油车水库正式供水,天然气、饮用水均构成“双源保供”格局。湖氵父水厂、太华水厂新建工程按期完工。被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城东公交总站竣工投用。智能公交系统全面建成。供电双环主干网正式形成。综合整治不断加强。全面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围绕矿产品运输秩序、非法营运、城区河道、桥梁下构筑物等难点问题,持续加大治理打击力度。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模式得到优化,高铁沿线环境及绿化、老104国道沿线环境、云湖路沿线农业看护房等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效果。“镇级城市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建成屺亭老街、万石善文化公园等一批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张渚镇探索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区试点。周铁镇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生态特质日益鲜明、魅力彰显
控源截污纵深推进。大力度开展治水工程,实施重点治太项目88只、小流域专项治理项目25只,建成生态拦截系统284万平方米,修复竺山湖、马公荡、荷花湾等湿地近5000亩,实施各类水体清淤近400万方,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总体趋好,连续六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城乡污水处理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进度过半,清源污水处理厂分流到位,新建污水主管网65公里、新增纳管企业500多家,污水处理总量较上年增长9.5%。民生环保推进有力。保持严查严管态势,深入整治废气、噪声、烟尘粉尘等点源污染,32家企业关停搬迁或限期治理。落实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举措,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完成32只减排项目,实施29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07家企业通过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规模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实现“双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达到目标要求。环科园被确定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农村环境更加秀美。启动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圆满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两年行动计划”,整治村庄1444个,60个村达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继续推进幸福镇村、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提升西渚镇白塔村等一批精品村落。新创成国家卫生镇3个,无锡市幸福村覆盖面达52%。湖氵父镇张阳村入围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名单。绿色建设成效明显。优化宜南山区生态屏障,持续加大山体修复、矿山复绿和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平整各类废弃地2.7万平方米,复绿坡面8.7万平方米,新建42公里景观绿道。推进绿色廊道建设,完成绿化造林1.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8.6%。
五、民生建设力度不减、富有成效
惠民实事高效落实。坚持民生优先保障,年度民生投入资金达64亿元,占到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71%,增幅高于总支出增幅1个百分点。年初确定的11件实事全部完成预期目标。城乡客运公交化启动运行,“大公交”网络覆盖全市域,广大市民享受到更优质、更实惠的出行服务。公共自行车扩容1400辆,实现宜城、丁蜀城区全覆盖。市民卡和金保工程平台正式上线,已开设77个服务网点,发放陶都通卡约50万张。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5%左右。民生保障稳步提标。创新援企稳岗各项举措,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帮扶2300多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2.43%和2.55%。启用新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供需对接、免费技能培训等工作反响良好。巩固和拓展社会保障面,完成社保扩面3.1万人,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3%。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标准进一步调高。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5345套(间),创成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示范市。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发放善款3100多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3万余人。九如城养老养生综合体一期工程结构封顶。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式运营。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等创建相继通过上级评估。继续推进校车扩面,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车接送全覆盖。开展经营性社会培训机构清理整治,民办教育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建设水准在无锡市领先。新官林医院落成启用。西溪遗址等3处文物点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小品喜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又提升1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十分钟体育健身圈”,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工作全面结束。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年度任务如期完成。省5A级数字档案馆通过验收。国际友城结交、甘肃舟曲和徐州沛县等援建帮扶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整合大综治、大调解资源,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开展“稳评机制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稳评管理体系,重大决策和项目实现“应评尽评”。信访稳定、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依法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扁平化管理示范社区建成率达85%。“技防城”二期工程加速实施。刑事案件降幅居全省领先水平。连续九年获评省社会治安安全市。修订完善17只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主体封顶。首批35家单位被纳入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范围。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六、政务作风持续转变、效能更优
认真执行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向市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结486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满意率达98%,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密切联系,注重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提升政府法治化水平,出台市政府重大事项法制审查规定等制度,调整重组新一届政府法律顾问团。市政府集群网站改建到位,行权网在线办件数列无锡市第一。建立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网络官方微博“宜兴发布”。广泛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创新政风评议“面对面”形式,“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话务量累计达11.9万件,群众满意率超过98%。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完成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清理规范工作。严格控制节会、接待、因公出国(境)等费用,财政一般性支出较上年压缩5%以上。市级国有企业单位内控机制建成率达100%。强化关键岗位审计和监督,各类廉政制度的执行力有了新提高。
此外,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等工作持续加强,人口计生、外事、接待、史志、邮政、人防、通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公积金管理、台湾事务、侨务等各项事业稳健发展,税务、质监、烟草、盐务、海事等部门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步。
各位代表,一年来,市人民政府紧紧依靠市委的统揽指挥,紧紧依靠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借天时,扬地利,聚人和,用更多的心血和汗水,用更多的拼搏和智慧,巩固了发展的“好势头”,激发出巨大的“正能量”,推动宜兴站上了更高发展平台。围绕提信心、热氛围,广泛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企业服务提升年”和“三解三促”等活动,推出签订银行业维护金融生态公约、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和处置大额存量不良贷款等“组合拳”,高水平举办第七届陶文化节、国际素博会、“陶都风·宝岛情”紫砂艺术台北展等节会,全市上下展现出“越是困难越向前”的精气神。围绕强合作、增后劲,完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成功引入中交、凤凰传媒、英特尔等高端主体进驻发展,先后与保利、五矿、苏宁云商等知名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在“冷环境”下营造了优质资本加速集聚的“热效应”。围绕惠民生、谋福祉,紧抓群众普遍关注的要事、弱势群体亟需解决的难事不放松,没有因年景困难而减少民生项目,没有因财力趋紧而降低民生投入,办成了一批群众直接得益受惠的实事好事,使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宜兴”建设的新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宜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实干创业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方方面面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宜单位干部职工,向驻宜武警官兵和广大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目前宜兴正处于发展的攻坚期和调整期,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制约和挑战。主要是:受宏观形势影响,产业结构性矛盾与资源要素瓶颈更加凸显,创新和开放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单一,金融风险隐患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城乡部分区域还有不少亟待根治的管理顽疾,“重建轻管”现象尚未彻底扭转,一体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民生保障标准、公共服务能力与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等等。我们将直面这些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在依然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宜兴科学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各项工作要求融入宜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调动和激发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智慧和力量,乘势而上开创发展新局面。我们将始终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按照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安排,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狠抓项目稳增长、提质增效快转型、统筹城乡优环境、改革创新增动力、改善民生促和谐的总要求,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提升科学发展含金量,为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先行军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力争1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实际到位注册外资达到上级目标要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在“方向自信、路径自信”中谋发展,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更大力度促进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互动并进,一年一年接力干,矢志不渝往前走,推动宜兴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实。我们将在“自我完善、自我突破”中谋发展,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勇于审视不足,敢于打破成规,以“百尺竿头思更进”的追求,找准新一轮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关键点,展示宜兴人自强不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新境界。我们将在“凝聚共识、凝聚合力”中谋发展,继续营造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好氛围,以“群力举之无不胜”的信念,在全市上下鼓实干之劲、造和谐之势,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奏响蓬勃而生动的发展最强音。
全年将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狠抓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稳中求进支撑力
始终坚持“稳实体才能稳增长”的发展思维,突出优存量、扩增量两手抓,将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为经济“稳中求进”打牢根基。更加突出有效投入。大力开展“项目竞赛年”活动,继续执行强有力的领导挂钩制度,扭住供地、开工、达产等关键节点,倒逼建设进度。加快推进灵谷化工二期、华谊新材料、协联热电、万石国际石材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实施重大工业、服务业项目90只以上。以“提质提效”为主方向,加速实施“百企技改提升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厂房和土地,引导企业上高水平、“零供地”技改项目。更加突出服务绩效。确立差别化激励导向,修订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意见,强化工业转型、培育总部经济等扶持,放大财税杠杆效应。完善定企联系、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制度,有效把控并帮助化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难题。进一步强化质量和效益导向,引导生产要素和资源保障重心转移,优先投向成长性中小企业和产业带动强、财税贡献高的优质项目。鼓励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稳增长”政策措施,协助做好申报立项、项目争取等工作,严格落实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涉企优惠政策,继续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更加突出金融保障。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和周转速度,确保新增贷款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企业融资体系,拓展私募债券、产业基金、股权并购等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优质企业通过“新三板”实现挂牌上市。强化政银企协作联动、风险共担,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效处置大额存量不良贷款,确保金融生态安全。
二、加快转型步伐,进一步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
按照“强一、优二、快三”思路,打好三次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体现高端、高质、高效取向,构筑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制造业加快升级。紧扣电线电缆、节能环保两大主导产业,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产品换代、产能聚合和兼并重组,在放大行业领先优势中抢占制高点。推动新兴产业裂变扩张,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等产业集群,力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规模突破2000亿元。引导机械装备、陶瓷耐材等产业内涵式发展,通过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品牌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争创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坚持扶优育强不动摇,加大“三个一百”企业培育力度,创新完善企业家培训、激励机制,组织百强企业相互观摩和竞赛,力争规模工业产值增幅超过6%。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大力实施“服务业品质提升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上升1个百分点。创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华地、新苏南等商贸骨干做大做强,加速八佰伴购物中心等项目进程,实现商圈联动,集聚带旺人气。积极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大重点市场、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引导本土商业“老字号”扩张发展,力争新增百亿级市场2家。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根本,推动连锁经营、示范早餐等便民服务业广覆盖。探索环保、陶瓷等单品电商交易平台建设,打通产销对接的快速通道。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做强七大重点农业产业园区主阵地,高标准建设苏宁现代农业产业园,招引优质资本,建办龙头企业,实现三资投农15亿元。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化建设,放大茶叶、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增值效应,推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感知农业等新兴业态做亮点、上规模。以科技推动农业转型,推广立体种养、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模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和优良品种展示基地。积极构建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平台,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扩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覆盖面。实施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项目,推进土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全力推动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引育高新产业化项目200只,做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高经济贡献率。强化科技招商、协同创新,依托科技镇长团、国际合作网络等资源优势,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30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8只,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0家。释放创新载体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确保企业入驻率超过90%,入孵企业产业化率达80%。推动知识产权扩面提质,加快实现规模企业专利申请全覆盖。积极开辟招纳英才新渠道,构建政策、平台、服务等立体优势,着力提高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
三、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源动力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领域、紧扣关键环节,最大限度释放制度红利、抢抓优质要素,致力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列。以更强决心推动改革。稳步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生产经营类转企改制等工作。以绩效化为导向,继续优化国资运营监管模式,促进国资保值增值。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债务评估、风险预警等制度,科学把控政府性债务规模。整合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减少职责交叉,构建“大监管”格局。纵深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科学统筹好公共卫生布局和资源。探索创新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电子化招投标等运作新机制。以更大力度对外开放。研究和把握国家放宽外资准入、设立上海自贸区等政策机遇,提升“大开放”工作水平。建立市领导牵头招商机制,强化市投资促进中心功能,统筹市镇两级招商力量,强势开展招商攻坚行动,全力争取一批优质外资制造业项目落地。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加强以企引企、产业链招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本土企业在嫁接大型央企、国际强企、实力民企上实现新突破。深化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进出口服务平台,壮大外贸主体队伍。继续培育外经外包新亮点,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以更高标准建设园区。按照一流园区定位,做优三大重点园区框架、功能和布局,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主阵地作用,力争引进百亿级项目1-2只、培育百亿级企业2家,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贡献度。环科园要以打造环保产业高地为目标,依托环保产业集团,合建一批具有权威影响力的高端研发平台,集聚一批国际前沿环保企业进驻发展。开发区要紧抓升格契机,进一步显化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加快绿色食品饮料、高端动力机械等特色“园中园”建设,力争工业总量突破600亿元。陶瓷产业园要坚定“引优汰劣”导向不动摇,强攻优质项目,做响产业品牌。继续引导各工业集中区由重项目体量向重项目质量转变,由重空间拓展向重集约开发转变,实现园区形态与内涵的“双提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一批自主运营、市场化运作的主题产业园。
四、打造宜居城市,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承载力
紧抓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在新起点上谋划新一轮城乡建设,持之以恒做强做美做精城市,以良好城市形象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发挥规划引领性作用。适应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围绕未来供水战略、城区水系修复、城区住宅与人口预测、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等内容,科学组织专题研究和规划编制。以宜南山区为重点区域,深度开展可建设资源调查,为科学保护开发提供规划参考。修编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规,研究周铁镇历史古街区聚落课题,促进名城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建房试点,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保留村庄改造提升工作。展现城市现代化气息。加速东氿RBD及周边地块开发进程,启动东氿嘉年华、远东和三木总部大楼等项目,加快农村商业银行新大楼建设,力争市文化中心开放运营,打造东氿新城“新热点”。以高铁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和周边地区控制性详规为指导,开建站前商务酒店、综合立体停车楼等工程,推进启动区主干道路建设,加快拉开高铁新城主框架。继续提升宜城、丁蜀老小区总体环境,稳步推进城中村和陶都路、荆溪路、丁山路改造,逐步改善老城功能形态。实施宁杭高速东互通、潘西线等工程,实现滆湖东路、阳灵隧道、104国道洑东段、新庄大桥等路桥建成通车,完成高铁新城、城西等公交首末站建设,进一步提高交通便捷度。推进宜城工业水厂改扩建工程,提速光大垃圾焚烧二期扩容和污泥处置项目,加快“油改气”、燃气管网扩面步伐,提高公用设施承载能级。构建管理一体化格局。以开展“环境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健全上下联动、线面结合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应急向常态转变,实现城乡管理无缝对接,力争创成省城市管理优秀城市。突出精细标准,创新城区河道、出租车行业等专业管理制度,通过综合性施策,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题。更大力度整治宜南山区违法建设、矿产品运输秩序等突出问题,落实源头管控、动态执法等措施,加快消除局部地带的管理盲点。推广农业看护房改造试点经验,营造更优的主干道路沿线环境。巩固镇级城市化管理成果,把力量和触角向镇周边、偏远村延伸,促进市镇管理同质提升。
五、放大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融合发展助推力
确立大旅游、大文化、大生态理念,坚持不懈推进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打造三大名片,全力显生态之美、扬文化之名、建旅游之城。大力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严守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落实分类分级管控要求,科学指导区域内项目规划建设。稳步开展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横山水库、油车水库、西氿等水源地保护。制定主要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整治方案,重点实施大港河、乌溪港等河流近岸综合治理,推动水质持续改善。继续提升污水处理水平,新建污水主管网60公里,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竣工,完成华骐、欧亚华都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从严开展第三轮化工行业整治,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各项强制性规定,实施20只以上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进一步压降污染排放总量。深入推进以大气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民生环保专项行动,突出抓好热电、水泥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积极削减“一区、两园、三线”区域内异味、扬尘污染,尽力提升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构建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探索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专业化管理模式,打造更多美丽乡村示范点。大力提升文化宜兴软实力。加快实施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蜀山古南街、前墅龙窑、瀛园等文保单位修整工作。全面启动《宜兴通史》编纂,充分彰显悠久历史和厚重文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镇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面和受益面,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编制完成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配套出台扶持政策,助推文化产业提速发展。加快推进凤凰传媒文化MALL、中国宜兴艺术家村等载体建设,继续深化陶博馆与荣宝斋战略合作,更好活跃和繁荣文化市场。着力培育本地文化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创意设计、游戏动漫等新兴业态,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做好省文明城市迎检工作,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大提升活动,进一步增强宜兴城市精神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力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国家5A级景区创建为带动,高起点修编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集聚阳羡生态旅游区、云湖景区、善卷洞景区、龙池山景区等优质资源,联合成立“阳羡景区”,同步推进阳羡湖旅游小镇及苏宁文体旅游综合体等景区配套工程。依托旅游产业集团,组建旅游集散中心,整合集成全市旅游要素,对接结盟高端市场主体,力争在产业化、市场化经营上取得突破。研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政策,创意策划“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等精品项目,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开展“智慧旅游年”活动,探索开发手机导览、电子门票等信息平台,启动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多频次、集群式营销推介,办好以陶文化、素食文化等为主题的节会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
六、坚持民生优先,进一步增强共建和谐向心力
以发展成果普惠共享为目标,秉持财力更多倾斜民生、精力更多倾注民生的理念,办好12件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承担好为民谋福祉的重大责任。持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落实促进就业创业各项制度,构建辐射全市域的信息服务网,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服务,实现新增就业2万人。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标准,加大各类保险征缴力度,确保净增社保缴费1.2万人。实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做好企业职工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并轨运行工作,促进医保制度框架相统一。继续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实施市养老护理中心、居家养老配餐中心等工程,推动慈善帮扶、助残济困等工作由“生存型保障”向“发展型保障”转变。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和桥高级中学新校、实验小学城东分校建设进度,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和比例,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规范教育管理秩序,继续健全社会培训机构、校车安全等长效管理机制。扎实开展市医疗中心建设前期工作,新建120急救指挥中心及血站。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整体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启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精心办好市第八届运动会。充实完善市民卡整体功能,更好体现便民效应。积极运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成果,科学指导经济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实行信访、调解一站式受理、专业化处置,进一步提升维稳统筹能力和工作效率。加快稳定评估扩面,健全动态排查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推进政社互动,建立健全社区、社团、社工联动机制,完善参与型、自治型社会治理结构。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帮助流动人口更好享受公共服务。深化治安防控体系重组升级,推动技防设施改造扩面,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快社会消防设施全覆盖,动态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不断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努力打造全省最安全地区。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一年,市政府将按照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科学化水平,力促各组成部门能力再提高、效率再提速、业绩再提升,确保完成各项既定目标任务。
——探索政府职能转变新路径。明确政府转型主方向,更好履行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投身社会事业和民生发展。花更大力气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发挥好各类中介组织以及社会主体作用,促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规划、引导和监管,充分依靠市场力量加快发展。建立承权放权高效工作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强化基层管理能力。
——增强贯彻群众路线自觉性。认真开展“教育实践年”活动,结合宜兴实际,在机关部门组织“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我的群众观”大讨论,查找工作不足,找准努力方向。确立整改导向,做到即知即行,梳理和列出重点问题目录和清单,注重把活动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举措。健全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鼓励多下基层、多接地气、多听民声,畅通与群众互动渠道,增进与群众互信关系,实现与群众同频共振。
——推动作风效能建设常态化。以抓落实为目标,聚焦行政公权力和服务窗口单位,开展“中梗阻”专项整治行动,采取理顺职能、强势督查、专项评议等措施,扭转和消除“工作飘浮、责任空转、庸懒散拖”等现象,着力解决职责不清、定位不准、执法不公等问题,打破末端麻木,确保政令畅通。优化政府50项重点工作责任体系,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问责问效,体现目标刚性,坚决防范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的不良风气。坚持阳光施政,启动行政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完善行权网运行平台,打造透明一流的政务环境。
——保持依法廉洁从政好风气。着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政府行为始终置于人大的法律监督之下,始终置于政协的民主监督之下,始终置于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强化制度约束和权力内控,加大“任中审计、责任追究、结果运用”力度,巩固完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从紧从严安排行政开支,严控车辆、会议、接待、出国(境)等公务经费,确保实现“只减不增”目标。
各位代表,宜兴发展已经迈入“高铁新时代”,正阔步踏上改革发展新征程。让我们在中共宜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为开创宜兴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谱写“中国梦”宜兴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