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宜兴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中国宜兴    日期:2013-02-04 10:43:00    浏览次数:113124521
索引号 014046317/2013-00097 生成日期 2013-02-04 公开日期 2013-02-04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中国宜兴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主题(二)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计划,经济管理 分类词 规划,统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宜兴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致力当好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军”的总目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快转型、积极培育新优势,努力化解各种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发展平稳健康,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实力在“紧环境”跃上新平台

地区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大关,达到1066亿元,可比价增长10.3%,完成年度调整计划;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8.4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年度调整预算,其中收增幅、税收占比均居无锡市前列。

(二)三次产业在“高平台”上稳中有进

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120亿元,增长7.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65亿元,同比增长6.7%;工业应税销售完成3000亿元,同比增长7.3%,这三项指标增幅均高于无锡平均水平。工业总量占无锡大市的比重提升1.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8.7亿元,同比增长14.3%,稳居全省前三。实现农业总产值74.62亿元,增长3.9%;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业园区化率达39.5%;高效农业占比61.22%

(三)科技创新在转型发展中支撑有力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9%;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8家,我市跻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地区行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5%,实现年度预期目标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年度目标;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达1692件和231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

(四)开放型经济在外需紧缩中企稳回升

全年到位注册外资近5亿美元,占无锡比重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从10月份开始实现正增长,全年完成32亿美元,同比增长2.9%,超无锡市平均水平;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2.3亿美元,增长34.5%;境外投资额完成1.85亿美元,新增境外中方投资5000万美元项目2只,创历史新高

(五)有效投入在环境紧缩中稳步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0.6亿元,同比增长16.6%,完成年度预期目标。其中工业投入完成283.6亿元,同比增长11.9%;服务业投入完成196.3亿元,同比增长24.1%,服务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63只市定工业重点项目开工率超过90%民间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全年民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私个投资同比增长45%,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5%45%

(六)生态环境在创新服务中成效显著

全市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6%,氨氮、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4家;全面实施“蓝天工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5以上;城区、集镇建成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6%86%;林木覆盖率达28.2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46%。顺利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考核,高标准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

(七)人民生活在完善保障机制中逐步提升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3630元和16890;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45%;社保扩面4.1万人,新增企业参保率达100%,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37%,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到月均1569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连续三年保持全覆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八)社会事业在统筹发展中稳步推进

教育质量继续领先全省高考本二以上达线率首次突破50%,高分段人数、本科达线率继续保持全省、无锡市领先位置,高水平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省级复核、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评估;完成17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实现无锡市全民健身工程示范(达标)街道全覆盖;公益慈善荣获“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7星级奖”,综合慈善指数列全国第19位。

(九)改革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上激发动力

创造性地推进了环科园高塍镇统筹发展,建立了大旅游发展的新格局,探索了文化载体建设的新思路,完成了丁蜀镇强镇扩权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管理,扎实推进了“金保工程”建设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十)政府实事工程顺利完成时序进度

1236项政府实事项目顺利完成时序进度。目标类项目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工程类项目除120”急救指挥中心和红十字会血站因规划建设方案调整暂缓实施外,其余项目均完成了年度目标。

2012年,在复杂、困难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重特大产业项目还未明显突破,项目储备依然不足,发展后劲相对乏力;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财税增收压力加大;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制约加强,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3年,我市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按照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的决策部署,突出科学率先发展主题,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努力保持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发展质态同步提升,确保我市始终走在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前列。

(一)2013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力争13%,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力争13%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力争18%,其中工业后劲投入增长16%,力争18%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力争16%

    5、农业总产值和多种经营产值平稳增长;

    6、规模工业产值增长9%以上,力争11%

    7、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力争11%;流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力争12%

    8、进出口总额增长8%,力争10%;出口总额增长8%,力争10%

    9、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到位注册外资达到上级要求;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以上,力争15%

    11、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

    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

    (二)2013年实事工程项目计划

2013年建议安排1138项实事项目,分别为:就业创业3项、福利保障5项、放心消费3项、安全饮水2项、环境提升6项、安居工程3项、方便出行3项、医疗卫生2项、教育培训5项、文化生活4项、平安创建2项。安排工程类项目28项,计划总投资494020万元,其中上年结转11项,计划总投资389450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31613万元;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85590万元,其中结转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02540万元。(详见附表1

(三)2013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

2013年拟列入政府投资计划项目161项,总投资183.37亿元,其中结转84项,计划总投资141.88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62.94亿元;2013年计划投资80.97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计划投资54.76亿元。(部分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见附表2

三、完成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将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强宏观调控提升经济工作的统筹水平

1、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纲领作用。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中进行期评估,并结合执行情况作适度调整。对大会通过的2013年计划,在动态执行中加强与中长期规划、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匹配和衔接。建立健全和高效运行层级管理、统筹推进的目标责任落实机制,确保全年计划安排不折不扣完成。

2、充分突出综合政策的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好国家、省、无锡市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继续实施体现转型发展核心理念的“又好又快”系列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发展以及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建设等方面,加强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

3、充分挖掘考核考评的激励作用。使用好考核“指挥棒”,进一步强化考核奖惩的倒逼压力,完善奖罚分明、导向清晰、充分反映各地发展要求的差别化考核体系,继续加大镇、园区、街道年度工作考核和现代化工作考核力度,在全市上下形成争先恐后、热火朝天的竞争氛围。

(二)提振三大需求,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

1、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着力构建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合力推进的项目工作机制,引进建设符合转型升级方向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全年计划实施工业重点项目60只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30只以上,全力推进灵谷化工、协联热电、红牛饮料、华谊新材料、兴盛环保、五洲国际华东商贸城、万达广场、东氿RBD商业水街、八佰伴购物中心、九如城养生养老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和杠杆作用,组织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民生公益等方面的政府投资项目161只,当年计划投资8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