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发[2012]68号 |
制发机关 | 宜兴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2-08-23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执行中 |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政府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及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将全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成50项具体工作任务,在各分管市长的领导下,由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落实。现将《市政府2012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分工,对各目标任务进行再分解、再细化、再量化,真正做到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市政府将定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宜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市政府2012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 综合目标分解 1、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市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市发改委、商务局、统计局)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市发改委、经信委) 4、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发改委、经信委) 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环保局) 6、完成到位注册外资6亿美元。(市商务局) 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农村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市人保局) 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以内。(市发改委、物价局)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市发改委、统计局、人保局、市委农办) 具体任务分解 一、农业农村类 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市农林局、丁蜀镇、张渚镇、周铁镇、官林镇、徐舍镇、杨巷镇、万石镇) 加快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高效农业占比达61%。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提升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的种植科技含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优化阳羡茶产业园的生态景观和旅游功能,加快推进周铁、官林、徐舍、杨巷、万石五大农业新园区建设,力争完成投资工作量2.5亿元。 积极发展生物农业、感知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加快将物联网技术向种植、养殖领域推广,覆盖面积达5万亩。 2、优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市委农办、市建设局、农林局、水利农机局) 深入开展“陶都美丽乡村”、“幸福镇村”创建,建设一批形态各异、魅力独具、生态宜居的新型村庄,建成“陶都美丽乡村”10个、无锡市幸福镇2个、无锡市幸福村40个,打造宜兴新农村建设的新品牌。 全面启动“村庄环境整治两年行动计划”,完成1662个自然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超额完成省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任务。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创建无锡市森林镇4个、森林村25个;造林绿化1.1万亩;全面完成西氿围网拆除任务。 继续实施河道轮浚机制,强化重点河道环境整治,疏浚农村河道226条、262公里、360万方。 3、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组织。(市委农办) 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合作组织40家,创建无锡市级以上为农服务示范社12家以上,进一步扩大入户规模,切实提高农民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继续办好农村实事。(市委农办、市人保局、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卫生局)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转移1.2万人。 推进公交村村通工程,完善镇村公交线网结构,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群众出行条件。 加大农村户厕改造力度,完成生态改厕1000座。 5、提高土地保障能力。(市国土局) 积极对上争取更多的计划指标,充分挖掘闲置存量土地潜力,全年新增建设用地5000亩,盘活存量2000亩。 坚持和完善有保有压的供地政策,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积极推行项目用地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努力提高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水平。 6、建成一批高标准水利工程。(市水利农机局) 加快油车水库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建成蓄水。 全力推进响山红等6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官庄涧等重点流域、太平涧等村级涧河的整治和重心圩等五千亩圩区达标建设以及其它千亩以上圩区消险任务,加快启动城镇、园区重点区域的排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山区、圩区、城区整体防洪能力。 编制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年规划,扎实推进中央小农水三期项目建设,全年新改建灌溉泵站22座,整治扩容塘坝4座,配套更新改造硬质渠道102公里。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类 7、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市经信委) 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2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00亿元,工业投入294亿元,确保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工业经济占无锡大市的比重实现新提升。 着力培育规模骨干企业,力争超百亿元企业达到4家,超五十亿元企业达到10家,超十亿元企业达到55家。 8、继续开展“企业服务深化年”活动。(市经信委、国土局、人保局、金融办) 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与重点企业结对挂钩的“一帮一”制度,动用一切资源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化解“用工难”、“土地紧”、“资金缺”等制约,全力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健康运行。 9、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比重。(市经信委) 大力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对企业实施重大装备投入进行贴息,力保全年装备投入超65亿元,全市装备投入占比超28%。 全力抓好一批量质俱佳的大项目,力争全年组织实施一期投资超亿元项目60只以上,落户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5只。 10、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市经信委) 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推动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突破1750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过55%。 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普转特”、“低转高”,全年技改投入比重超68%,化纤纺织、机械装备、铜加工、陶瓷耐材等四大传统产业产出规模超过1000亿元。 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以上。 11、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市经信委、环科园、经济开发区、丁蜀镇) 扎实推进园区修编、拆迁腾地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园区的形象、功能、内涵,全市工业集中区拆迁面积、工业地产竣工面积均突破50万平方米,园区产出占比达到87.5%。 环科园要做精做优二次创业战略规划,在更大范围内整合集成环保科创资源,承担实施好以环保水处理为课题的国家“863”重大项目,建成人才培训基地和产品展示馆,逐步对接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经济开发区要围绕“产城一体”总框架,高点建设科创新城CBD核心区和清华科技园,主攻重特大项目向“园中园”集聚,努力争创国家级园区。 陶瓷产业园要加快拆迁东进步伐,加大新材料、工业陶瓷等产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彰显园区特色。 12、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宜兴质监局、工商局) 全面启动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建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6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只以上,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5项。 自主品牌增加值占GDP比重再增加1个点。 13、加快推进“数字宜兴”建设。(市经信委、人保局、卫生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 加快推进“市民卡”、“金保工程”信息平台建设,搭建覆盖更广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 三、服务业类 14、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办、发改委、上市办、公安局) 加强对上争取,加大信贷投放,确保银行信贷增幅继续领跑周边县市,高于全省和无锡市平均水平。全市银行机构达到19家、农村小贷公司达到17家。 全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新增上市企业5家,首次发行融资20亿元以上。股权融资到位资金突破20亿元。 扩大和完善投资基金的规模及体系,推进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基金、股权基金、产业基金,新增基金公司5家以上。 加强对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金融稳定监测评估能力,强化民间借贷监管,加大金融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事件,进一步巩固提升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创建成果。 15、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行动。(市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环科园、经济开发区、高塍镇) 紧扣“服务业三年提速行动计划”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服务业后劲投入增长17%。 实施服务业大集团发展战略,以万达广场、八佰伴等商业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连锁经营,放大核心商圈辐射力。 继续抓好长三角金属物流园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着力加强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等重点专业市场的培育,整合资源要素,提升市场能级,加快形成百亿级大市场。 依托线缆、环保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远东买卖宝、国际环保城等平台功能,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更大力度促进企业主辅分离,确保符合主辅分离的规模企业全部完成分离任务。 16、实施“市域即景区”战略。(市旅游局、规划局、丁蜀镇、西渚镇、湖氵父镇、张渚镇、太华镇、和桥镇、高塍镇、官林镇、云湖办) 积极发展大旅游,联动开发云湖景区与西渚、太华旅游资源,加快实现竹海、云湖、善卷洞三大, 景区的融合对接。全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0亿元。 加强特色景点和精品景区建设。规划建设湖氵父旅游小镇、蜀山陶文化景区和滆湖生态湿地旅游区,继续推进善卷洞景区整体改造工程,高标准建设梁祝文化博物馆、蝴蝶馆。加快推进玉龙潭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竹海景区功能。加快实施茶博园二期、云湖温泉宾馆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将云湖景区打造成集茶、禅、养生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景区。 张公洞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培育无锡市三星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农家乐)7家。 四、科技人才类 17、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力。(市科技局)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年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0项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9%。 18、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市科技局) 加快推进“七大产学研合作工程”建设,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产业化项目120只,新增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2家以上、院士工作站 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3家以上,确保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启动运行。 19、加快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市科技局、质监局、工商局) 培育“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以上,全年力争发明专利申请量2000件,授权量300件,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到500件。 20、实施“陶都英才”工程。(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科技局) 启动实施“陶都英才”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镇”、“人才强企”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其中领军型人才30名以上;新增国家人才3名、省“双创计划”人才8名、创新创业领军团队2个;引进海外留学人才100名以上;培育高技能人才3800名。 五、改革开放类 21、深入推进旅游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市旅游局、文广新局) 坚持政府主导方针,创新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业与旅游业、行业资源与产业资源相融合;引进各类高端主体参与旅游文化开发建设,形成多元投资、开放运作的新模式。 22、深化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财政局) 将投融资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比例,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效能性。 23、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市人保局、教育局、卫生局) 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宜兴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和《宜兴市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任务。 24、继续推进殡葬改革。(市民政局、建设局、徐舍镇、张渚镇、官林镇) 完成金鸡山骨灰楼配套工程和生态墓区示范性项目建设,加快启动徐舍、张渚、官林等镇骨灰堂建设,完成部分公益性公墓关闭关停工作。 25、大力实施开放转型。(市商务局、环科园、经济开发区) 继续实施大开放战略,全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各种特质资源与外部对接,致力引进更多的优质市场主体,力争新兴产业、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占比分别达到30%、25%。 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分别完成到位注册外资1.5亿美元和2.5亿美元。 坚持招商选资,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紧盯世界500强、大型国企、著名财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多层次开展战略合作,新引进总投资近亿美元、协外3000万美元的重大项目7只以上,全力突破总投资超百亿项目。 更大力度推动优质外资骨干企业增资扩股,形成一批占据产业链高端、竞争实力强的外资规模企业集群,力争增资到位注册外资占比达30%,提升存量效益,实现裂变发展。 做大服务外包规模总量,重点加强全球100强和国内50强服务外包企业招商力度,力争新引进服务外包企业15家以上,完成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额3.3亿美元。 26、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市商务局)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完成进出口总额52亿美元,其中出口34亿美元,均增长10%;继续加快“走出去”步伐,力争完成境外中方投资额1.5亿美元。 形成品牌梯队滚动培育机制,力争境外注册商标6个以上。 六、生态环保类 27、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市环保局、经信委、建设局、公用事业局、农林局、水利农机局) 分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年度目标任务,广泛开展生态村、“两型社会”示范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各类创建活动,力争全市80%以上行政村建成无锡市级以上生态村,其中创建国家生态村2个;90%以上社区建成绿色社区;90%以上学校建成绿色学校;90%以上星级宾馆建成绿色宾馆。 28、统筹推进治太保源。(市环保局、太湖办、建设局、水利农机局、城市管理局、公用事业局、农林局、丁蜀镇、太华镇) 积极开展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控源截污、面源控制、点源治理等项目,完成太湖清淤、东氿清淤等年度工程,有计划推进城区河道的围堰清淤和水系贯通工作,促进河湖水质持续好转。 启动建设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主管网80公里,确保污水处理能级大幅度提升。 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太华、丁蜀为重点区域,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二、三期工程,精心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独具风貌的村级示范点。 29、扎实推进民生环保。(市环保局、经信委、安监局、丁蜀镇、太华镇) 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诉求,落实民生环保提标措施,强势开展重金属、固废危废、化工园区(集中区)专项整治,完成26家限期整治企业和27家关停、搬迁企业的治理任务,如期完成丁蜀琉璃瓦企业、太华化工企业关停任务,坚决打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的决胜战。 积极防治大气污染,以人民群众关注的废气异味、烟尘粉尘为重点,抓好漆包线、竹木制品和印铁制罐等行业的提标升级,防止反弹回潮和新污染产生。 30、全力实施节能减排。(市经信委、环保局、农林局、公用事业局、交通运输局) 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程控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健全规划区域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压降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项目,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严格项目用能评估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15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10家以上。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实施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试点。 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加快关停太湖一级保护区和城镇区域的所有畜禽养殖场。 确保“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功。 31、全力确保饮水安全。(市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 突出安全饮用水保供,加强横山水库保护,筑牢饮水保供的根基;新建10万吨氿滨水厂常规水处理工程;推进油车水库原水输送管道建设;启动张渚桃溪湿地前期论证和规划,加快形成“多源保供”新格局。 继续实施偏远山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依托龙珠水库建设1万吨级太华水厂,因地制宜实施太华分散水源建设,着力解决山区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类 32、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市规划局、环科园) 围绕“一圈三带”空间架构,优化完善“东方水城”、高铁新城、环科新城等战略性规划,科学确定“三氿”等核心区块的发展定位及功能布局。 以打造高品质的功能性载体和标志性空间为方向,修编完成城市慢行系统、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点、阳羡湖核心景区等专项规划。 结合村庄整治需要,启动新一轮村庄规划修编,重新划定规划保留点和非规划保留点。 33、优化城市整体形态。(市建设局、国土局、交通运输局、宜城街道、丁蜀镇) 保持东氿新城投入强度,以东氿RBD为主核,开工建设金融商务区、新王婆桥等工程,建成东氿大厦、创意产业中心两大地标性建筑。继续抓好市文化中心建设,力争工程主体结构年内完工封顶。 拉开高铁新城空间骨架,推进首期核心区征地拆迁,确保站前大道、站前广场与宁杭高铁同步竣工投运。 大力改善宜城和丁蜀老城面貌,实施以人民南路、东山路为重点的城南路网综合改造,完成“平改坡”三期、荆溪南桥重建等项目,不断提升老小区、城中村和背街小巷的总体环境。 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对徐坝二期、谈家干等区块进行改造。 确保“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成功。 34、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市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局、商务局、建设局、周铁镇)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早开工建设范蠡大道、滆湖东路、阳灵隧道等重点工程,实施宜漕公路改造工程,确保环保大道、阳山荡路、科技大道竣工通车。 全力做好宜马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推动农村路桥等级提升,改造、美化镇村道路19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扫尾任务。 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为目标,加快公交设施更新升级步伐,建成城东、丁蜀综合客运站和太华、西渚等10个市镇客运站(场)以及3座公交首末站,如期完成“城市公交三年行动计划”。 狠抓垃圾全量化、无害化处置,实施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容,建设垃圾综合处置中心,进一步提升垃圾处理能级,达到800吨/天。 加快天然气扩面步伐,铺设天然气管道213公里,进一步提高老小区、农村集镇的进户率。 继续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兴菜场,完成城区、中心镇区14个农贸市场的商场化改造,新增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区8家。 35、延伸城乡管理网络。(市城市管理局、公用事业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公安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 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下移管理重心,下沉执法力量,以基础性工作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持之以恒开展动态整治,大力解决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工程运输车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巩固提升市容环境、违法建设、小区物业等治理成效,全力做好国省干线和旅游公路两侧的环境管理。 整合开发停车资源,强化道路节点控制和分流,提高交通和停车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更大力度推进镇级城市化管理行动,重点改善撤并集镇、偏远村庄等关键部位的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示范街、示范点”创建活动,力促中心镇成为城乡一体化管理的先导镇和示范镇。 36、科学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市发改委、财政局、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审计局) 大力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跟踪管理,对市定重点项目全面实施介入管理。 强化招投标平台功能,大力推进招投标软硬件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电子化、网络化招标水平。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实现项目资金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八、社会事业类 37、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市教育局、建设局) 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抓好校舍安全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 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争创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和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确保城东新实验小学、湖滨实验学校如期建成投用。 38、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市卫生局) 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一体化、规范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合格率达100%。 39、保护传承文化遗存。(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局、文广新局、丁蜀镇、宜城街道) 巩固扩展“申名”成果,加快实施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蜀山古南街、葛鲍聚居地、月城街整修工作。 积极推进文保单位升级,重点修缮潘家祠堂、阁老厅、徐大宗祠等历史古迹,以及吴冠中、钱松喦等名人旧居。 40、培育振兴文化产业。(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农林局) 制定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纲要,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助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本地文化根基,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阳羡茶文化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三大基地,优先发展创意设计、数字传媒等重点文化产业,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 高质量承办第七届中国竹文化节,精心策划陶瓷文化展示及学术活动。 41、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体育局、教育局、广播电视台) 整体推进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提标工程,进一步织密基层文化服务点,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100平方米,积极争创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市图书馆、美术馆、陶博馆的服务功能。 更大范围推进城乡文化区域互动,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主题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食粮。 提升群众体育服务能力,继续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快推进“十分钟”健身圈建设。精心承办好斯诺克赛、环太湖自行车赛等高规格国际体育赛事。 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 42、稳定重点人群就业率。(市人保局) 保持促进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开辟多层次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实现本地劳动力就业2万人。 建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开展职业指导、创业培训、就业援助等系列活动,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市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问题。 4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线。(市人保局、民政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 加大社会保障统筹力度,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新增扩面参保2万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 落实工伤保险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新规定,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分别提高到420元/月和100元/月。 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有效供给,建成保障性住房2800套(间)。 44、积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市民政局、残联) 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力争全年募集慈善资金3800万元,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000万元以上。 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增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60家。 建成市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加速实现社区残疾人康复室全覆盖。 45、加快创新社会管理。(市委政法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 更加注重源头控制,完善滚动排查长效机制,加快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覆盖,及时发现、超前预警热点难点问题。 健全市镇村三级调解网络,把专业调处机制向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延伸,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 探索建立群众诉求受理中心,致力搭建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新渠道。 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试点,落实特殊人群分类管理和教育帮扶措施,加强虚拟社会动态管控,牢牢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 46、着力打造“平安宜兴”。(市委政法委、市政府办公室、公安局、安监局、药监局) 坚持打防并举方针,加快以“技防镇”为重点的“技防城”二期建设,构建立体式的治安防控网,保持破案攻坚高压态势。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提高道路通行安全系数,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整合应急指挥中心、公安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资源,建设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强化实战演练和战勤保障,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 47、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市委政法委、组织部、市民政局) 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进一步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新架构,90%的社区创成无锡市和谐示范社区,增创8个省级和谐示范社区。 九、政府自身建设类 48、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市法制办、司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