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办发[2008]179号 |
制发机关 | 宜兴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2-08-22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执行中 |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根据省政府“到2008 年底,所有街道、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要求和无锡市应急管理工作部署,我市应在今年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的全覆盖。从我市应急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来看,目前我市各镇、园区、街道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较大进展,但离上级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社区、村、学校、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的制订率尚未达到要求。为确保如期完成我市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安排 按照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的要求,我市所有镇、园区、街道、社区、村、学校和规模以上企业等单位都要在年内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编制、督查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自查确认。 2008年10 月 20 日前,各基层单位要对本单位的应急预案进行一次自查和确认,还没有制定和公布应急预案的要立即着手编制;已经在 2007 年以前完成编制并公布应急预案的要根据新的情况变化和要求进行修订完善。 2、完成编制。 2008年11 月 20 日前,全部完成预案编制工作。各镇、园区、街道应急预案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各社区、村应急预案报各镇、园区、街道备案;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报市安监局备案;各级各类学校应急预案报市教育局备案。备案工作在 11 月 25 日前完成。各镇、园区、街道和市安监局、教育局要在 11 月30日前书面向市政府报告应急预案的完成情况(市应急办传真:87986111;联系人:王勤良;联系电话:87986085;87986222)。 3、检查验收。 各镇、园区、街道和市安监局、教育局要在 12 月 1 日前完成对各自范围内的应急预案编制情况的检查和督察。市政府将从 12 月1日起对全市范围内各基层单位应急预案进行抽查,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同时,各镇、园区、街道和市安监局、教育局等要做好省、无锡市将对我市基层应急预案进行随机抽查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方式 各地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认真细致做好预案编制工作,确保完成预案编制的目标任务。市应急办公室要做好对预案编制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做好催报、指导、检查及备案工作;各镇、园区、街道负责组织所辖社区、行政村应急预案的编制、衔接、修订、备案等工作;市教育局负责各类学校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工作;市安监局负责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工作。 三、基本内容 为规范基层应急预案编制模式,市应急办提供一份体例格式框架(附后)供各单位参考。各基层单位要按照有关内容和要求开展编制工作,并可以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结构,增减内容。 四、几点要求 基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各单位要按照要求,查找不足和漏洞,尤其是要对照以往突发事件发生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抓好预案编制工作的落实。 1、要高度重视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基层是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和学习的主要聚集地,处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是隐患排查的责任主体,是事件信息报送的第一来源,是事件先期处置的第一力量,也是恢复重建的第一战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都十分重视,各基层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强力推进。 2、要注重预案的实用性。 各基层单位要在认真排查风险隐患和危险源点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或短期内难以消除的隐患,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分类定题和精心编制。预案要做到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简要实用。 3、要广泛征求意见。 预案制订要坚持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广泛征求和尊重群众意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进行预案编制,重视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的意见。 4、要把握预案编制质量。 在预案编写过程中,要吃透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参考同类预案文本,注重资源调度整合,适时进行应急演练,以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附:1、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 2、社区居(村)委会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 3、企业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 4、学校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十月九日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或修改,有特殊地理位置和专业性要求的镇(办事处)可根据需要制定单项应急预案) 1指导思想(自订) 2编制依据 可写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预案,制定本预案。 3 工作原则 3.1 建立应急长效机制。 3.2落实应急工作责任制。 3.3 完善应急保障工作。 4 组织机构 4.1 领导小组:一般组长由镇长(街道办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副镇长(副主任)担任,镇政府(街道办)所属的社区居(村)委会及人武部、派出所和相关站所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4.2日常工作机构:依托镇政府(街道办)办公室,指定一名副镇长(副主任)具体负责,镇政府(街道办)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4.3设立应急值班室:实行 24 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附应急值班室 24 小时值班电话、传真号码)。 4.4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机构、应急值班室应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 5信息报告与报送员网络 5.1信息报告范围:根据沿湖、山区等频发事件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如,沿湖偏重于台风、防汛、水上事故等;山区偏重于山洪、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具体范围可参阅县(市)级政府突发事件各种应急预案。 5.2建立社区居(村)委会信息报送员网络:发生突发事件应安排人员 24 小时值班(并附社区居(村)委会应急电话、信息报送员名单及应急联络方式)。 5.3 信息报告程序:社区居(村)委会信息报送员(第一时间)上报镇政府(街道办)值班室(15 分钟内)——上报镇(街道)主要领导或值班领导和上级政府值班室。 情况紧急时,值班人员可直接向“110”报警或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5.4 信息报告内容:包括事件性质判断、时间、地点、伤亡、发展情况,请求增援事项,或需通报周边地区情况等。 5.5信息收集:主要来源于基层公安派出所、社区居(村)治保主任、所属站(点)工作人员工作时发现的动态和收集到的信息,以及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报告。 6先期应急处置工作步骤 6.1镇(街道)领导要在接报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指挥,公安派出所、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也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6.2指定现场联络员,向上级政府值班室报告现场信息,并负责续报现场处置情况等。 6.3 成立现场指挥部,启动预案,紧急研究临时处置措施。 6.4快速组织当地先期处置队伍,限时赶赴现场,控制事态,排除险情等。 6.5设立若干工作组,分头开展应急处置,及时抢救伤员和物资财产,安全疏散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布置警戒,划定保护范围等。 6.6当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现场指挥部到达现场后,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现场情况,协助开展应急处置至事件处置完毕。 7镇(街道)领导和各站(所)的处置职责 7.1应明确镇(街道)领导和各站(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置职责,或按突发事件分类明确分工。 ——自然灾害:指定一名领导负责。相关站(所)具体负责。 处置工作要求:(自订) ——事故灾难:指定一名领导和相关站(所)具体负责。 处置工作要求:(自订) ——公共卫生事件:指定一名领导和相关站(所)具体负责。 处置工作要求:(自订) ——社会安全事件:指定一名领导和相关站(所)具体负责。处置工作要求:(自订) 注:此部分应包括预防、预警、预报、现场处置等工作职责。 8 应急保障工作 主要包括: 8.1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包括应急通信、应急车辆等,应有具体项目和数量)。 8.2组建当地先期处置队伍(可依托公安派出所、民兵联防队、森林消防队、城管队伍等)。 8.3 组建社区居(村)委会志愿者队伍。 8.4 紧急避难所(农村可选择在当地中小学校、农村空地、乡镇办公地点等;城区可依托公园、广场、人防工程等)。 8.5提供后勤生活保障等。 9 善后处理工作 9.1迅速恢复当地生产生活秩序。 9.2 做好死伤者善后处理及家属抚恤。 9.3协助上级部门做好救灾赈灾工作。 10培训与演练 明确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的计划、方式和要求。 11责任与奖惩 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在应急处置中表现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在应急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应急处置义务或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等情况,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当事人和责任领导的责任。 同时附: 1、镇(街道)党政领导通讯录(略) 2、社区居(村)委会信息报送员通讯录(略) 3、应急设备、装备储备及紧急避难场所分布图(略) 4、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略) 社区居(村)委会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或修改,有特殊地理位置和专业性要求的村居可根据需要制定单项应急预案) 1指导思想(自订) 2编制依据 可写明依据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3 组织保障 3.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社区居(村)支部书记或社区居(村)委会主任 成员:社区居(村)委会全体成员 明确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并分工责任到人。 3.2 应急值班室 有条件的社区居(村)委会在办公地点设立应急值班室,办公电话同时作为应急值班电话,号码向群众公布。应急行动时,应急值班室安排专人值班,确保上通下达。 3.3 信息接报员 每个社区居(村)委会至少指定 1 人为信息员,负责接报群众上报的突发事件信息和向上级及时报送信息。现阶段信息接报员原则上由社区居(村)支部书记或社区居(村)委会主任兼任,联系电话对外公布,并保持通信联络畅通。 4应急队伍保障 4.1应急自救分队 以民兵联防队为基础,建立应急分队,指定具体负责人。 4.2 社区居(村)委会志愿者队伍 由社区居(村)委会负责组织。 5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群众自救 5.1突发事件包括:水旱、洪涝、冰雹、雪灾、地震、山洪、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动物疫情、森林火灾、房屋倒塌、矿难、海难、火灾、交通事故、环境事件、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民族宗教事件、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村邻纠纷、水利设施纠纷、重大治安和刑事案件及串联集体上访等前兆信息。 5.2各社区居(村)委会通过广播、墙报等宣传阵地,向居民宣传防灾救灾等应急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6事件信息报告 6.1社区居(村)委会居民有举报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和报告突发事件发生信息的权利和义务。 6.2 发生突发事件后,现场目击者应在第一时间向社区居(村)委会应急值班室或信息接报员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紧急时向“110”报警。 6.3社区居(村)委会应急值班室或信息接报员在接报 15分钟内向乡镇(街道)应急值班室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紧急时向“110”报警。 6.4报告内容:事件种类、发生时间、地点、现场伤亡或损失、请求事项等。 7处置工作分工 由于平原和山区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突发事件类别不尽相同,各社区居(村)委会根据实际,针对本地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作为应急预案的处置内容,落实应急处置工作措施和责任。具体职责自订。 8 处置工作流程 8.1到达现场 突发事件发生后,社区居(村)支部书记或社区居(村)委会主任立即赶到现场,迅速进行先期紧急处置。 8.2快速报告 向上级报告或向“110”报警,请求现场救援。 8.3投入先期救援 8.3.1救援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先救伤员,后救物资,避免更多人员伤亡。 8.3.2量力而行:在现场应急资源不足或高危状态下,注意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等待上级专业队伍现场增援。 8.3.3疏散转移现场人员:及时疏散转移现场人员至安全地带或应急避难场所。 8.3.4控制现场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事故发生。 8.4协助上级处置。 8.4.1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镇(街道)领导和相关部门应急队伍共同开展先期处置。 8.4.2为上级现场指挥部提供指挥办公场所,为相关部门应急队伍提供后勤保障等。 各社区居(村)委会可根据实际或平时应急处置工作经验,自行补充制订。 9 应急保障工作 9.1应急物资储备 9.1.1各社区居(村)委会,特别是事故频发的社区居(村)委会,应根据实际,储备一定应急物资,如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必需的应急物资。 9.1.2有条件的应为应急分队配置必要设备。 9.1.3应急物资和场所的征用、借用。对单位和个人的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或场所,在上级救援队伍未到达现场时,可依法临时征用,用于现场急送伤病员或现场应急处置。若有损坏,按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9.2应急避难场所 9.2.1社区居(村)委会辖区内各类学校应为社区居(村)委会抗灾救灾提供紧急避难场所。 9.2.2选择附近的公园、广场等开阔地作为避难场地。 9.2.3对企业空置厂房或其他房屋可临时征用使用。 10灾后恢复重建和善后处置 10.1负责灾后恢复与重建,社区居(村)委会应根据实际和抗灾救灾经验自订具体措施,迅速组织居民进行灾后自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10.2 负责做好死伤者善后处理和家属抚恤工作。 10.3 协助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事件调查处理工作。 10.4 协助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赈灾工作。 10.5协助居民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申请临时征用物资的补助事项。 10.6 及时统计上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11培训与演练(自订) 12 责任与奖惩(自订) 企业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或修改) 1总则 简要明确编制目的、依据以及应急工作原则。 2企业危险性分析 阐述本单位危险源分布及风险分析情况,包括主要危险物质种类、数量及特性,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重要保护目标的划分与分布情况等。必要时,可附登记表或分布图。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组成单位和人员,公开通讯联络方式。 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职责,确定企业法人代表为应急救援第一责任人。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应急救援小组,并明确各小组工作任务及职责。 4预防预警与信息报告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与方式;设立 24 小时应急值守电话,明确事故信息接报程序;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报告信息的流程与时限。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类别以及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 5 应急响应 5.1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能力,可将事故分为不同等级,按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5.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及协助处置等响应程序。 5.3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现场应急结束。 6 后期处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等内容。 7保障措施 7.1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应急工作责任单位及人员的通讯联络方式,并提供备用方案。 7.2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7.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明确应急救援需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7.4 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及时到位。 7.5其它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治安、技术、医疗、后勤保障等)。 8培训与演练 明确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的计划、方式和要求等。 9责任与奖惩 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10附则 明确本预案管理有关内容,包括备案、维护和更新、制定与解释、实施时间等。 学校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或修改) 1总则 简要明确编制目的、依据及应急工作原则。 2 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应急救援小组,并明确各小组工作任务及职责。 3适用范围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本预案适用范围。一般应包括火灾、地震、食物中毒、大型集会、校园交通事故、疫情、拥挤踩踏、考试泄密、网络安全以及后勤供水、电、气、热等其他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等突发事件。 4危险分析 学校所面临的潜在危险及后果预测。包括: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潜在事故、灾害类型、影响区域及后果;重要保护目标的划分与分布等。 以上内容可以危险源登记表、事故灾害影响范围预测图、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或分布图等形式列出。 5信息报告 5.1信息报告与通知 设立 24 小时应急值守电话,明确事故信息接报程序。 5.2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报告信息流程和时限。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种类以及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 6应急处置程序 6.1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等级。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6.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及协助处置等响应程序。 6.3 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 7后期处置 主要包括学校秩序恢复、善后赔偿、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修订等内容。 8 培训与演练 明确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的计划、方式和要求。 9责任与奖惩 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10 附则 明确本应急预案管理的有关内容,包括备案、维护和更新、制定与解释、实施时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