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摘要)
索引号 | 014046317/2012-00696 | 生成日期 | 2012-06-27 | 公开日期 | 2012-06-27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中国宜兴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主题(二)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分类词 | 规划,旅游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第一章 “十一五”旅游业快速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宜兴旅游业坚持改革创新,致力整合资源与项目开发,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为重点,在优化资源整合、加大旅游投入、创新促销理念、改善服务功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实现了快速、平稳、健康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1、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地位稳中有升
“十一五”期间,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总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年旅游接待人数从“十五”期末的301.82万人次上升到“十一五”期末的 1091.2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达 29 %;年旅游总收入从“十五”期末的30.11亿元上升到“十一五”期末的94.56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6%。
2、提档升级成效显著,旅游产业主体日益强大
“十一五”期间涌现出第一批高星级酒店,结束了宜兴没有高星级酒店的历史。锦江之星、汉庭、如家快捷等一批国内知名经济型酒店也在宜兴成功落户。竹海风景区、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在2006年,陶祖圣境在2008年分别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宜兴已经拥有五个4A级景区,4A级景区总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3、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发展态势如火如荼
“十一五”期间,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新特点,竹海风景区三期、竹海国际会议中心、云湖景区、善卷洞风景区及多家高星级酒店、城区旅游化改造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或开工建设,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从整体上增强了宜兴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4、宣传促销务实有效,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制定“深度开发华东市场,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的市场战略,通过多方位、立体化的整体形象宣传、专题推介、节庆活动,使宜兴旅游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和提升,从而实现了宜兴游客接待量的逐年攀升。
5、行业管理不断强化,旅游业态运营规范有序
按照行业管理规范化和工作指导专业化要求,坚持不懈抓招商引资、旅游项目管理、旅游发展规划和专题规划、饭店评星、景区创A、“农家乐”星评等工作。实施旅游推荐单位制度、规范旅游投诉程序、构建旅游服务诚信体系、创建平安景区和绿色饭店、加大旅游执法力度等措施,有效规范各类旅游经营行为,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和旅游运行质量。
6、公共服务便利多样,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在强调经济功能的同时,注重“民生”理念,突出旅游的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市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并通过成立旅游咨询中心、完善旅游网等举措,进一步完善旅游咨询功能,丰富服务内容,实现了行业展示和咨询服务功能的有效拓展。实行“旅游一卡通”,设置南京禄口机场“宜兴城市候机厅”。
第二章 把握新机遇,开创旅游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宜兴旅游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大力发展旅游的政策机遇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无锡及宜兴市政府也将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必将为旅游发展在政策、环境以及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2、 旅游需求高涨的市场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服务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旅游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将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旅游发展重心的东移,中国将引来更多的境外游客光顾。
3、“后世博”效应带来的影响机遇
上海世博会对推动上海及长三角乃至全国旅游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宜兴来说,一是世博会催熟长三角区域旅游板块,宜兴作为长三角旅游板块中的重要一环将会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二是科技影响,世博会上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都将引领和影响着宜兴新一轮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4、环太湖旅游圈发展的空间机遇
环太湖旅游圈是长三角旅游的核心板块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环太湖其他区域的存量资源已显不足。岸线长达40多公里的宜兴太湖西岸,绝大部分湖岸处于旅游潜在开发状态,且资源颇丰,开发优势明显,是环太湖旅游圈中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段,将会形成环太湖旅游圈新的增长极。
5、交通条件改善的推动机遇
宜兴处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在目前已开通宁杭高速、锡宜高速的基础上,宜兴在近期将陆续建设并开通宁杭高铁等新的高等级对外交通干线,届时,交通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宜兴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已成为必然。而交通发展又将更加释放宜兴优越的区位优势,带来宜兴观光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宜兴建成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
第三章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入实施“旅游振兴”战略,依托宜兴丰厚的山水生态文化资源,突出旅游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实现基本建成江苏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
1、总目标
未来五年,宜兴市旅游业发展的总目标是:
依托宜兴山水生态文化资源,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旅游竞争力为重点,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实现产品转型;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旅游产业效益,充分释放旅游业在宜兴现代服务业中“支柱产业”的作用,把宜兴建设成江苏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旅游业成为宜兴经济版图的重要增长带,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旅游业成为宜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宜兴成为宁杭生态旅游带的重要旅游节点城市、长三角休闲度假目的地。
2、经济目标
“十二五”期间,游客接待总人数以2010年1000万游客人次为基数,每年按15%增长率增长,2015年接待游客20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以2010年100亿人民币为基数,每年按15%的增长率增长,2015年旅游总收入201亿元。
3、社会目标
以“民生”为本,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就业机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章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重点
1、强化功能性载体建设,形成旅游发展新格局
围绕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对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重新整合,形成一中心六板块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中心: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依托,对城区现有设施融入更多旅游化、休闲化元素,打造设施一流、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城区综合旅游服务中心。
六板块: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着力打造六大旅游板块:
(一)以西渚镇、云湖景区为主体,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为主要特色,以生态、健身、度假为主要旅游产品的云湖旅游度假区板块。
(二)以湖滏镇为主体,以山、水、洞、竹、茶、农、情为特色,以自然生态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阳羡生态旅游区板块。
(三)以善卷洞风景区为主体,以观光体验、休闲购物为特色,以溶洞文化、梁祝文化、祥瑞灵异文化、佛寺宗教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善卷洞风景区板块。
(四)以丁蜀镇为主体,以千年陶瓷紫砂文化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以挖掘、展示陶瓷艺术为特色的蜀山风景区板块。
(五)以城东新区为主体,以着力挖掘该区域的生态特色和文化内涵,彰显江南水城风貌、形成新型旅游区为目标,以休闲体育、水上运动、商务会展等形式为载体的东氿生态运动体验区板块。
(六)以滆湖及沿岸为主体,以湿地景观、渔耕体验、度假休闲为重点的滆湖生态湿地旅游板块。
2、多元化开发旅游产品,全面提升宜兴旅游品质
集中力量抓好多元化的旅游项目开发,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旅游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在着重打造上述六大重点旅游板块的同时,积极开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项目,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精品乡村旅游点。大力发展商务旅游,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争取创建1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鼓励旅游产品创新,引导支持温泉、体育、商务、自驾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3、加大提档升级力度,增强宜兴旅游核心吸引力
在加大宜兴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的同时,全面实施精品化战略。善卷洞风景区和竹海风景区要加快二次提升开发的步伐,拓展旅游内容,延长旅游产业链。阳羡生态旅游区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成功并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市旅游景区新增1-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力争有1家创建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4、做强生态(乡村)旅游,构筑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以创建生态(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契机,形成新的旅游产业群体。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与旅游要素有机融合,构建生态休闲、度假、康体、科考、探奇、修学等各种专项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提升生态(乡村)旅游品位,积极创建江苏省A级乡村旅游区点;建成2至3个农家乐集聚区,星级农家乐力争达到80至100家;挖掘地方文化和民俗,丰富生态(乡村)旅游的内涵。在全市旅游行业中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生态旅游。
5、培育特色关联产业,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会议会展业。顺应国际国内会议、展览发展趋势,打造区域性会议会展旅游高地;积极参与国内国际重大会议和博览会的申办,引进国际国内会展项目;
旅游创意业。以陶瓷创作为主体,依托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无锡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创设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成为设计、展示、经营及人才培养的创意基地;
旅游装备制造业。针对国内外旅游新产品、新装备的需求,发展户外游憩装备制造业,为宜兴旅游业注入新的产业元素,扩大宜兴旅游产业能级。
6、完善旅游服务要素,提升旅游目的地体系能级
旅游住宿方面, “十二五”期末全市力争高星级旅游饭店达到12—15家,星级旅游饭店总量达到25家,并建成一批经济型酒店。
旅游餐饮方面,争取将更多的社会餐饮饭店纳入管理范围,全市餐饮规模争取达到20000个餐位。在城区和重点旅游资源镇建造一批特色饮食街。
旅行社方面,引导全市旅行社与国内外知名品牌旅行社集团的联合和合作,在本市旅行社积极培育规模旅行社。
旅游交通方面,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开通城市旅游观光巴士,适当增加景区旅游专线公交的线路和班次。
旅游购物方面,积极鼓励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并建成和完善中国陶都陶瓷城、善卷风景区、阳羡生态旅游区等三个大型旅游购物中心。
旅游娱乐方面,大力促进文旅结合、体旅结合,完善城市和旅游景区娱乐设施和场所,并利用高新科技增加文化娱乐项目吸引力。
旅游信息化方面,强力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建立旅游政务、旅游商务、旅游咨询等旅游信息公共平台。
7、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实现目标市场促销全覆盖
加强全市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组织程度,加大旅游宣传专项经费的投入,整合宣传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市场营销,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营销策略,在广度上扩大旅游宣传覆盖面,在深度上开拓新的客源群。
8、完善行业管理机制,保障旅游健康发展
实现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从部门管理到行业管理、从管理企业到管理市场的转变。推进旅游法制化建设,实现旅游执法全覆盖。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服务、沟通、参谋和协调作用。
9、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加大旅游人才开发力度
建立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引进和保障体系,大力加强旅游人才的开发力度。做好人才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重点培养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短缺专业人才。制定、贯彻、落实人才激励奖励的有关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积极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