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摘要)
索引号 | 014046317/2012-00673 | 生成日期 | 2012-06-21 | 公开日期 | 2012-06-21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中国宜兴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主题(二)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计划,教育 | 分类词 | 规划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宜兴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摘要)
一、“十一五”教育成绩总结及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确立教育强市建设目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十一五”教育发展目标,教育综合实力及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1)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不断拓展,基础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终身教育明显进步。我市先后被评为省幼儿教育先进市、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市、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2)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撤并普通高中2所、小学初中24所。投入近16亿元建设改造省宜兴中学等一批学校,投入近1亿元完成教育装备省二类标准建设。创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省四星级职业学校2所、省三星级职业学校1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31所、省优质幼儿园25所。
(3)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建立学校理事会制度,提升学校决策管理水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停办1所公有民营学校,将3所公有民营学校规范为公办学校、1所民营学校过渡为纯民办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新教师考录措施,优化城乡教师调配办法,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考核。推进课程改革,探求科学施教策略,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全面提高。
(4)教育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明显转化。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高考录取率超过了90%,全市从业人员年培训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多样化社会教育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在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是:城乡校际办学差距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够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校舍建设、教育装备建设仍需加强,教育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仍需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仍需改进,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发展目标
建设更高质量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善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到2015年,全市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率先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强市。
2、主要任务
0-3岁婴幼儿家长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达100%,3-6岁幼儿入园率保持99%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7-15岁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在98%以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在95%以上。18-21周岁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达60%。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 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70%以上,高、中、初等级技工比例达1:6:3。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90%,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分别达65%、98%,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率均达15%,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70%。省定优秀标准学校比例达85%。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0%。
三、“十二五”教育工作举措及保障措施
1、工作举措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一是完善学前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总体布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学前教育事业。二是改善学前教育办园条件。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优质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在城东、城南各规划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2012年各镇(园区、街道)至少办好1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2015年全市90%以上幼儿园建成省、市优质幼儿园,100%村幼儿园建成市优质幼儿园,80%以上乡镇(街道)建成无锡市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街道)。三是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国家、省幼儿园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健教师等相关人员,逐年增加公办幼儿教师数量,继续推行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五年一周期轮训制度。优化幼儿教师学历结构,2015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90%。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完善幼儿教师社会保障政策。四是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强化办园许可管理制度,坚决取缔无许可证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实施科学保教。2015年,0-3岁婴幼儿家长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达100%。
(2)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一是积极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大力撤并建设一批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区域分布。二是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全覆盖,在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就读学生比例达100%,基本消除“择校”现象。按照省颁标准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2015年小学、初中班额分别控制在35人、40人左右。三是加快改造相对薄弱学校。建立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制度,深化校际结对教育共同体建设,2012年全面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四是进一步完善扶困助学长效机制,确保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15年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在95%以上。五是着力均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加快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专任教师、骨干教师每年交流比例均不低于15%,2012年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备,成功创建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3)普及提升特殊教育。一是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免费入学,2015年,率先实施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二是着力建设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搬迁市特殊教育学校,并创建成为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
(4)优质发展高中教育。一是坚持优质发展,调整高中学校布局,适度高中办学规模,深化优质高中创建,2015年全市所有普通高中都达到省优质高中标准。二是坚持特色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学校立足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学生发展和教学现状,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和教学特色的普通高中。
(5)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加快形成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持职业教育事业规模。三是依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四是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12年建成市职教公共实训基地,并创建成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创建省新一轮职教示范实训基地2个、国家中职示范专业点3个、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2所,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6)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一是加快推进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建设,争取2012年通达学院招生办学。二是继续发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技师学院,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三是以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继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高等非学历教育,为广大市民接受职后高等教育提供服务。
(7)积极发展社会教育。一是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重点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2015年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70%以上。二是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建立健全市、镇、村(居委、企业)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加快镇(园区、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2015年市社区教育示范学校创建率达80%,学习型社区创建率达70%,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三是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四是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建设以老年大学、老干部大学为骨干,以各镇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的覆盖全面的老年教育网络。2015年,全市老年人参加学习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50%。
(8)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一是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加强德育课程、德育队伍、德育品牌建设,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继续推进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时代精神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公民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广泛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全面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机制,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进有效教学创新实践,全面打造“高效课堂”。配齐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开足上好规定课程,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活动,2015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在90%以上。三是加快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锻造学校精神,彰显办学特色,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办学格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育人水平。
(9)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市级政府保障、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以市县为主、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支持公办学校之间联合组建教育集团,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民办学校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四是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五是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构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六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切实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录办法,逐步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 2013年起优质普通高中正取分配指标不低于70%。
(10)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一是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与师资培训,扩大中小学双语教学学校,提高师生对外交流能力。二是拓展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实现学生国际交流和修学旅行常态化。三是每年选送20名左右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四是继续拓展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为青少年学生发展就业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五是推进社会教育机构与国外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层次教育培训的需求。
(11)继续提升教育装备建设水平。一是着力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推动一批学校建成省Ⅰ类标准学校。二是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到2015年全市50%的中心级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三是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加快教育信息网、学科网站、网上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四是开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