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宜兴市“十二五”污水处理规划(摘要)

来源:中国宜兴    日期:2012-06-20 13:41:00    浏览次数:385
索引号 014046317/2012-00652 生成日期 2012-06-20 公开日期 2012-06-2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中国宜兴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主题(二)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计划,环保 分类词 保护,规划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宜兴市“十二五”污水处理规划(摘要)

 

一、现状分析

 

1 城镇水环境现状与分析

 

宜兴市紧临太湖,为保护太湖水环境,宜兴市狠抓总量减排、提升治污水平,积极推进结构减排,大力开展了化工、建材行业专项整治,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生产能力,截止20093月,全市关停化工生产企业323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江苏省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对多家企业实施了提标限期治理,治理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了漕桥河、殷村港、大港河、乌溪港等湖河道的整治工作,河道两侧500m区域内组织了排污口调查,完成排污口封堵,拆除畜禽养殖户、围网养殖等。以上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推进,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宜兴市入湖河道的水质。

 

在太湖流域各城市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太湖治理初现曙光,20101~5月份,太湖湖体主要监测指标与2007年同期相比,氨氮、高锰酸盐指数、TPTN分别下降了63.4%13.7%14.0%14.7%,太湖蓝藻发生的时间比以前推迟了近一个月,截止至20107月初,共监测到8次零星蓝藻聚集现象,其中最大面积仅为10km2,发生次数和最大发生面积远低于去年的40次和139km22007~2009年,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62.3下降到58.4,由中度富养化改善为轻度富养化;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由39.6%提高到78.8%15条主要入湖河流劣Ⅴ类条数从2007年的9条下降到2008年的3条,再到2009年的1条;9个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蓝藻水华聚集程度逐年下降。

 

2、“十一五”期间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宜兴市市政府和水务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完成了9座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高至一级A;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总规模7万多m3/d(包括十一五要求建设的丁蜀华骐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为一级A;按照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共敷设DN400~DN1500污水干管681km,建设污水提升泵站28座,大部分泵站已经投入使用;完成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1000多万m2;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建设了一批污水分散处理设施。由于以上工程的实施,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量由3年前的6.1m3/d增加至11.28m3/d,各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率均有所增加,其中清源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了80%。除污水收集率大幅度提高外,更重要的是理顺了整个市域的污水处理系统布局与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污水处理系统布局打破了行政区划,实现了区域资源共享,各镇污水均有合理去向,为今后的污水工程建设明确了方向。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

 

1)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保障宜兴市科学、和谐发展。

 

2)在十一五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框架基础上,优化、完善市域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大力建设污水管网,扩大污水管网覆盖区域,提高污水处理率,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指标体系:

 

加大管网覆盖面,提高污水收集率与处理率。2015年宜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的工业污水纳管集中处理率均达90%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建设污泥干化处理设施。

 

规划原则

 

1)在污水处理系统布局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状,合理规划,优化、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布局。

 

2)城镇污水应以集中和相对集中处理方式为主,污水经城镇污水管网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低山丘陵地区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分散型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以就地分散处理为主,具备条件的集中村污水可接入城镇污水管网。

 

3)考虑利用地形高差,减少中途提升泵站的数量;污水主干管靠近污水量较大的区域布置,节约污水收集管网投资。

 

4)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必须符合排入城市下水道的有关水质标准。

 

5)在充分考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营的背景下,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

 

6)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保障差的小型化工生产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整改、搬迁、关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7)污水处理厂用地控制和污水收集系统建设规模按远期规划进行,污水处理厂实施规模和收集系统的分片实施范围根据建设开发时序及污水量增长情况确定。

 

污水处理系统布局

 

在以上规划原则指导下,充分利用现状已经形成的11个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规划污水处理厂近远期处理规模、污水处理工艺、出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重要内容。

 

2007年编制的《宜兴市污水处理工程规划》根据宜兴市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宜兴市行政区划、工业布局等其它因素,将全市分为宜城污水处理系统、开发区污水处理系统、丁蜀污水处理系统、和桥污水处理系统、南漕污水处理系统、周铁污水处理系统、官林污水处理系统、新建污水处理系统、徐舍污水处理系统、张渚污水处理系统以及西渚污水处理系统等11个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各污水处理系统均以投入运行,本次规划保持原有11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布局,继续对其优化、完善。

 

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

 

按照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环保总局发改投资 [2007] 2006号文件的有关要求,污水处理厂规模确定要近远期相结合,并以现状水量为主要依据确定近期建设规模,防止规模过大。

 

根据污水量预测,近期十二五宜兴市域规划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总规模29.75m3/d,其中城区污水处理厂1座,经济开发区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9座。市域污水处理厂现状建成处理规模23.75 m3/d(包括正在新建和扩建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厂规模根据城区、乡镇开发建设时序和污水量增长情况,分步实施、逐步扩建至规划规模,需要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5座,总规模6m3/d,其中新建宜兴市城市污水处理厂7.5m3/d,扩建丁蜀华骐污水处理厂1.0m3/d,扩建张渚污水处理厂1.0m3/d,扩建南漕污水处理厂0.5m3/d,扩建官林污水处理厂1.0m3/d

 

2、污水收集系统规划

 

规划原则

 

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管网的作用主要是承担城镇污水的收集和输送,城镇新区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老区有些地区已经改造为雨污分流制,仍然为雨污合流制的应尽快改造为雨污分流制。

 

2)遵循厂网并举的原则

 

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应遵循厂网并举的原则,管网先行,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的实际处理负荷,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和环境效益。

 

3)一次规划、分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