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08期
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2010–2012年)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间:2010-09-01 11:09:54   [        ]     
文号 宜政发[2010]123号
制发机关 宜兴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0-08-31
文件类别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省科学发展新亮点”奋斗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以工业新型化和“两化融合”为主线,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坚持经济转型与推进结构优化、集群提升、生态保护、开放发展相结合,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园区功能从单一的工业聚集向新兴产业园区和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企业重心从生产制造为主向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转变,发展方式从资源能源依赖型向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转变,力争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走在全省前列,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任务:

  1、经济总量方面。工业应税销售、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达到2800亿元、550亿元和2600亿元。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快速扩张。形成一批国际性、行业性龙头企业,拥有年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8家、10亿企业50家和亿元企业300家。

  2、产业结构方面。高端线缆、环保、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20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49%以上。

  3、创新能力方面。新组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2.3%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达4500件、授权量达1500件;亿元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率达到90%以上。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

  4、品牌建设方面。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其中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50只(件),江苏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00只(件);省级以上工业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提升至45%以上。

  5、节能减排方面。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和“十二五”年度节能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减排水平居省内领先水平;建成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6、资本运作方面。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上市企业总数达20家以上,形成更具影响力的资本市场 “宜兴板块”。

  三、发展重点

  (一)明确转型方向,推进优化升级

  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高端线缆、环保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线缆产业,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机遇,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生产超高压交联电缆、特高压架空导线、新一代通信电缆、船舶、矿山、核电、风电、轨道交通用等特种电缆、复合材料等产品,加快向优质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至2012年,达到8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15%。环保产业,加快建成以环科园为主体的研发核心区、以高塍环保产业园为主体的装备制造区和以国际环保城为主体的交易物流区三大功能区。2010年,产业总收入达到350亿元;至2012年,达到500亿元,其中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200亿元以上。新能源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光伏产业为重点,以风电产业和核电配套产业为补充,建成集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系统、聚光式太阳能及跟踪器、IGBT芯片及逆变器、薄膜太阳能为一体的“太阳谷”,同时建成集生产电机、叶片、塔筒、机罩、传动轴等关键零部件和风电整机为一体的风电产业体系。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至2012年,达到200亿元。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铜材加工、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已是我市具有一定特色优势的传统产业,但这四大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和环境约束型产业,必须突出骨干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切实增强综合竞争能力。铜材加工产业,以技术装备升级为抓手,重点开发生产超细铜丝、微细铜丝、复合铜丝等高档电器、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用高端铜材产品。化纤纺织产业,实施特色、高端、精品战略,重点开发生产差别化纤维、产业用纺织材料和产品、高档亚麻纱及亚麻布等产品。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改造,积极开发生产环保低排放、资源低消耗、安全有保障的化工新材料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机械制造产业,以大型化、精密化、成套化为方向,强化科技创新,加大装备投入,着力提升机械制造产业整体素质。

  3、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强有力的整治淘汰落后产能组织体系和推进机制,制订淘汰计划,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为重大投资项目和发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创造条件。化工行业,按照我省开展第二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的要求,坚决关停并转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化工企业,并逐步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化工生产企业的关停或搬迁工作。建材行业,加快整治淘汰琉璃瓦、直径在 3以下水泥磨机等。陶瓷及耐材行业,以窑炉整治和原料限控为抓手,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品和产能,引导和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铸造行业,从加快淘汰和严控新上高能耗设备入手,坚决压减落后产能,发展高精产品,促使转型提升。

  (二)提升园区内涵,支撑优化升级

  1、搞好园区发展规划。根据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机遇,进一步明晰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做好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前瞻性研究、修编和实施工作,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合理设立功能分区,形成错位发展态势,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坚持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并进,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上重要位置,大力发展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服务业,不断提升园区的综合配套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健全园区管理组织机构,提高综合协调和统一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园区整体形象。2010年,抓紧启动已通过联合初审的官林、和桥等8个工业集中区的规划修编工作。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做好拆迁腾地工作。积极稳妥、依法推进工业园区内民房拆迁和居民安置工作,加快拆出连片净地、拆出整体形象,切实增强项目承载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运转良好”的要求,积极吸引各类资金建设园区,继续加快推进道路、水电气、通信设施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搞好项目载体建设。引导各类企业、民间资本、村级经济投资建设标准厂房特别是多层标准厂房和“三创”载体,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适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土地容积率,提高区域性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加快中小企业和科创型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3、严把园区准入门槛。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切实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导向目录,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低效益、低产出工业项目。各类新办企业和新增投资项目要按照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要求,坚持做到入园进区,确保新增用地的新办企业和搬迁企业入区率达100%。二是把好项目投资关。严格执行市定亩均投资强度和项目征地最低投资额的有关规定,着力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对园区外的工业企业,采取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办法,按照规划要求有计划地搬迁至园区发展。三是把好项目落地关。按照“产业链条化、企业集群化、生产协作化”的原则,遵循既定的产业发展定位,积极推动重大项目、优势企业、高新产业分类向园区及产业园中园集中集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培育发展高端线缆、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园区。

  (三)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引领优化升级

  1、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创新和在销售网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实施联合并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龙头企业在市外设立原料、配件供应基地和营销网络,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分离发展非制造环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努力培育一批在企业规模、财税贡献、节能减排、科技进步等方面成效突出的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加快形成“百亿航母、十亿板块、亿元群体”的梯状发展格局,实现在数量和总量上的“双突破”。在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和支持中小企业、微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努力打造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2、做优做响企业品牌。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一批品牌意识强、标准化水平高和知识产权保护好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推动企业向科技链、价值链和产业链高端攀升,加快形成以国家级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无锡市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响应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性品牌和地标型品牌。每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商标)10只(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

  3、切实增强企业活力。引导企业以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革新传统管理模式,朝着资本股份化、管理规范化、分工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切实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对接国企、央企和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引资、引智、引制,加快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适应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股权融资和企业上市。鼓励规模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两化融合”。通过开展典型企业示范宣传、学习型企业评比等活动,引导企业将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以先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决策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每年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股权融资到账资金20亿元以上。

  四、主要措施

  1、以科学规划指导转型升级。一是明确产业导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新要求,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及时修订调整《宜兴市产业导向目录》,为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确立导向、树立标杆。二是落实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高端线缆、环保、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将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新增长点和具体工作举措上。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以三大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集中,协调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用地、融资、财税、载体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加快推动三大产业向高端拓展延伸,迅速发展壮大。2010年,成功创建12家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引导企业发展。以企业家沙龙、论坛和外出参观交流等形式加强与企业家的沟通,引导龙头企业拓展发展思路、加强战略规划,率先实现转型升级,为全市转型发展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双百计划”,指导百亿级后备企业编制转型升级规划,组织实施100个转型升级项目。

  2、以优质项目推动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以高端线缆、环保、新能源三大产业项目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高新项目和新兴项目的实施进度;充分发挥装备贴息政策杠杆作用,加速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加快传统产业项目改造提升,在放大增量的同时实现存量动态优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国电晶德、华亚化纤、三木集团、天乾科技、江润铜业、俊知技术、沪安电缆、凌志环保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充分发挥这些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2012年,全市工业后劲投入力争突破300亿元。二是深入挖掘一批储备项目。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的历史机遇,继续放大与上海、苏锡常等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效应和国企的合作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源的储备和开发。及早排出一批已经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信息项目,加强跟踪衔接,协调投资要素,完善项目建设条件,促进项目早落户、早开工,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格局。三是积极服务一批优质项目。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挂钩服务企业活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完善重大工业项目协调机制,积极为项目提供土地、电力、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积极帮助一批优质项目列入国家、省、市重点扶持计划,享受政策扶持,降低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坚持“能快则快,能早则早”的原则,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促使项目尽快建成投运并达产达效。

  3、以刚性节能促进转型升级。一是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基层和重点企业,并定期组织评价考核,对未达时序进度的地区和用能单位予以全市通报,对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严肃问责。2010年,确保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4.3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能耗下降6%的目标任务。二是抓好重点领域节能。按照国家节能长期规划和江苏省十大节能重点工程,结合我市实际,在燃煤工业锅炉、余热余压、电力拖动系统、能量系统、照明节能等五个领域加快推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深入实施化工、琉璃瓦、水泥和铸造行业整合整治行动,加快淘汰落实产能。三是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加强对高耗能行业(企业)能源消费量、高耗能产品产量等情况的跟踪监测,对高耗能产业和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企业,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制定和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在保证合理用电需求的同时,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能源消耗超过已有国家和江苏省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四是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企业创建活动,围绕能源、水资源梯级利用、工业“三废”资源化等领域,加快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应用,促进绿色制造产业发展。加强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将清洁生产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每年确保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企业80家以上。

  4、以企业创新拉动转型升级。一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组建江苏国际环保产业联盟,深入推进电线电缆、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继续组织开展“企业家院校行”、“央企科研院所对接会”等活动,促进政产学研深度结合。在关系我市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智能电网、3G通讯、节能环保、光伏风能和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共性、关键、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和重点领域首台(套)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努力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二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实施“专利、标准、商标(品牌)‘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计划”,以列入首批培育计划的200家规模骨干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在建立企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技改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力争每年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15项以上。三是建设一批创新载体。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地位,继续实施“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引导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力争每年新增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30家以上。四是搭建一批服务平台。着力构建科技创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综合物流交易“四大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国宜兴国际环保城二期、官林大新华物流等载体建设,加强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省环保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省陶瓷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载体的内涵建设。2010年将重点抓好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宜兴民办本科学院的建设推进,争取国家级环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力争新增三创载体25万平方米以上。五是引培一批创新人才。大力实施“千家企业引进千名人才计划”,采取“530计划、柔性引才、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快引进聚集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5、以两化融合助推转型升级。一是推进示范试点。注重发挥国家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区和试点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积极推广环保产业集聚区等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试点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信息化向战略层提升、向业务层深化、向服务层延伸。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围绕设计研发数字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鼓励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大信息技术在设计研发环节的投入。支持典型行业企业生产管理、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产品化,并为行业其它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培育2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促进80%的规模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升。支持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提升信息化水平。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BtoB)、物流信息平台、行业及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为推进两化融合提升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四是开展考核评估。按照江苏省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要求,建立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综合考评体系,加强对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和引导。

  6、以务实服务保障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好《关于进一步促进宜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大力鼓励工业企业装备投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减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工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发展。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服务机制,加大对专利、品牌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化发展,完善企业间协调、沟通的服务机制。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加快股份制银行集聚区建设,继续大力引进光大、广发、民生等股份制银行机构,规划建设东氿新城金融街区,形成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加强金融助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科技企业等发展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创新,规范民间融资,大力引进基金公司、财务公司,努力推进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企业信用互助、信用贷款、信用担保和融资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加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体系建设,到2012年建成小额贷款公司12家以上。四是积极对上争取。加强对国家、省相关产业发展和优惠政策的研究分析,积极争取技术改造、节能和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项目等上级财政支持,全力做好各级各类评比、认定、授牌的申报(创建)工作。五是深化企业服务。全面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及时为企业提供宏观形势、产业政策、嫁接式人才、科技成果等各类信息,优化对企业资源的配置。精心筹备举办好各类说明会、洽谈会、展示会等活动,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的常态化、长效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及时宣传、报导我市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努力营造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六是加强企业培训。以培育新生代企业家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企业培训新途径、新举措,继续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加快培训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中高层管理人员队伍。七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进一步压减审批环节时限和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转型升级成本。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安全和社会风险防范,不断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应急体系建设。八是细化考核措施。强化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考核,完善产业提升计划落实效果评价体系,引导各地有重点地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完善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考核督查机制,强化刚性约束力,确保目标落实。

宜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